大话灵山闲石人生

[第83章 百谷峰]

一、云巅结庐

建安五年的霜降,灵山北麓的大济村飘着细雪。胡昭站在村口的老槐树下,望着西南方向的百谷峰,峰顶的积雪在阳光下泛着青灰色,像一顶仙人的玉冠。他的青布衫上还沾着秦岭的霜尘,腰间悬着的青铜药壶轻轻晃动,壶身上“松谷”二字是昨夜借宿时用竹枝刻的——自拒绝曹操的第五次征召,他已在南下的路上辗转三月,终于寻到这处“前望千谷,后倚万松”的宝地。

“父亲,此处可还合意?”长子胡文义牵着幼弟的手,身后跟着两辆载着药草典籍的牛车。胡昭转身,看见儿子眼中的担忧,忽然想起十年前在颍川,曹操的使者曾带着黄金百镒叩响柴门,那时文义刚满二十,便已懂得替父挡住宦海风波。

“峰顶平阔如砥,可结庐炼丹;北麓有清泉五道,可洗药煮茶。”胡昭的手指划过老槐树的皲裂树皮,忽然笑了,“当年黄石公三试张良,今日这灵山,怕是要三试我胡昭啊。”他望向百谷峰,目光穿过渐浓的雾霭,仿佛看见峰顶的松涛在向他招手。

二、谷中岁月

百谷峰的冬日来得格外早。胡昭在峰顶搭建的草庐不足三丈,却用松木隔出三间:东间置丹炉,西间堆典籍,中间设石案,可研磨药材。每日破晓,他便背着藤筐踏雪入谷,靴底的铁钉在岩石上敲出清脆的节奏,惊起几只栖息在槲栎树上的寒鸦。

最难忘的是腊月里那次采药。胡昭在绝壁发现几株野生党参,藤蔓沿着赭红色岩石攀爬,根部竟缠着一条冬眠的赤链蛇。他屏住呼吸,用竹刀轻轻拨开蛇身,突然听见谷底传来孩童的哭声——大济村的虎娃失足滑落,正抱着凸石瑟瑟发抖。

“抓住我的藤筐!”胡昭解下腰间的葛藤,一端系在腰上,另一端抛向虎娃。当他抱着孩子爬回峰顶时,后背已被岩石划出数道血痕,却顾不上疼痛,先取出金创药敷在虎娃腿上:“记住,山中草木皆有灵,不可随意折枝。”

暮色中的草庐亮起油灯,胡昭对着石案上的《黄帝内经》出神,丹炉里的艾草香混着积雪融化的潮气,在草庐内静静流转。忽然,他听见峰顶的松涛声有异,出门只见月光下立着个青衫男子,腰间玉佩刻着吴地的云雷纹。

“在下周瑜,奉吴侯之命,恳请先生出山。”来人正是江东名将,此刻却执晚辈礼,“今汉室倾颓,吴侯求贤若渴,先生一身才学,何愁不能兼济天下?”

胡昭望着周瑜眼中的灼灼战意,忽然想起曹操的使者曾说“如公不出,奈苍生何”,孙权的书信里写着“愿以江东十万户为先生药田”。他转身从丹炉取出刚炼好的“还魂丹”,递给周瑜:“周某可知,这丹药需采百种草木之精,历三寒三暑方能成?天下苍生,亦需文火慢煨,急不得啊。”

周瑜默然,忽见石案上的《黄庭经》内页飘落,纸上是胡昭新创的“谷气吐纳法”,字迹如松针入石,暗含道家玄机。他长叹一声,解下腰间玉珏放在石案:“先生高义,周某不敢强请,唯望这玉珏能护先生周全。”

三、望亲烟岚

大济村东的凤凰墩,胡文义正在搭建望亲台。他踩着新伐的松木,望着百谷峰顶的草庐方向,心中默数:父亲晨起必燃艾烟驱虫,正午会升柏烟炼丹,黄昏则有松烟伴读。这些细微的烟迹,成了他与父亲之间无需言说的默契。

“大哥,今日是重阳。”三弟胡信义抱着陶坛走来,坛中是母亲新酿的茱萸酒。胡文义接过酒坛,在台顶的石龛前跪下,只见石龛内供着父亲留下的青铜药壶,壶嘴方向正对着百谷峰。自父亲上山,这望亲台便成了全家的牵挂,每逢初一十五,母亲必亲手做胡昭爱吃的茯苓饼,由文义登台祭拜,待饼凉透,便有山风将饼香送往峰顶。

建安十三年,孙权的使者突然造访大济村。为首的中郎将腰悬吴钩,身后跟着二十铁骑,在村口便喝令:“胡昭若再避而不见,便请公子随我们去建业‘做客’。”胡文义望着对方手中的吴侯手令,指甲深深掐入掌心,忽然听见山顶传来清越的钟声——那是父亲新铸的青铜钟,专为警示山匪所备。

“容我登峰与父亲一叙。”胡文义强作镇定,带着使者登上望亲台。峰顶的草庐在云雾中若隐若现,忽见一道白练从峰顶垂下,上面系着胡昭的书信:“文义吾儿,若以父故累及于你,父当自缚请罪于吴侯。然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使者望着随风舞动的白练,忽闻远处传来马蹄声,却是周瑜策马而来,腰间玉珏正是当年胡昭所留:“吴侯已悟,先生高志,非权势可动。”他转身对使者低语,“还不快退下,莫惊了山中仙人。”

四、松谷遗踪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文义该来了。”胡昭望向窗外,只见望亲台上人影攒动,长子的青衫在春风中格外显眼。他取出早已备好的木匣,内有三物:青铜药壶、《黄庭内景经》抄本、一只半旧的麻鞋。刚将木匣放好,便听见草庐外传来脚步声,回头时,却见长子已跪在地,眼中满是泪水。

“父亲,您……”胡文义看见石案上的《松谷医案》,忽然想起昨日虎娃来报,说百谷峰的药草竟在冬日开花,清泉中浮现出丹书纹路,便知父亲大限将至。

胡昭笑着扶起儿子,将木匣交到他手中:“药壶可保大济村三年无疫,医案可传后世医道,这只麻鞋……”他望向峰顶的松林,“若遇大旱,埋入望亲台的根基,自会有清泉涌出。”说完,竟在石案上写下“谷中有真”四字,笔落时,人已化作松烟,唯留青衫空悬于竹架。

五、仙迹神化

胡昭仙逝的消息传遍灵山,大济村的百姓们登上百谷峰,只见草庐内的丹炉尚温,石案上的“谷中有真”四字闪着金光,峰顶的松林竟在瞬间换上新绿,每片松针都朝着草庐的方向微垂,如同在致最后的敬意。

胡文义遵照父命,将麻鞋埋入望亲台,次日清晨,台基下果然涌出清泉,水质甘冽,饮之百病皆消。他与两个弟弟商议,将望亲台扩建为望仙台,台上供奉胡昭的青铜药壶,两侧立碑,刻其生平医案与修道心得。消息传到建业,孙权叹服,遣人送来“松谷真人”的金匾,挂在望仙台中央。

最神奇的是葛路村的“神仙靴石”传说。某日,村夫在山径发现一只巨大的麻鞋嵌在岩石中,鞋内竟生长着罕见的九叶灵芝,摘下灵芝后,鞋印却深深刻在石上,无论风雨如何侵蚀,始终清晰如初。百姓们说,这是胡昭升仙时留下的足迹,专为指引迷路的采药人。

胡昭的侄子胡超继承衣钵,精研医术与道法。传说晋太康年间,晋太子染病垂危,胡超奉诏入宫,仅用三剂百谷峰的药草便药到病除,辞谢赏赐时,竟在宫廷中化作清风而去,只留下“松谷门下”的玉牌。皇帝感其神异,追封胡昭为“灵山道教始祖”,胡超为“胡公真人”,灵山的神仙传说从此愈演愈烈。

六、千年谷响

晋元康元年,望仙台改建为望仙观,胡昭的青铜药壶被奉为圣物,壶中泉水千年不涸,能治万病。观内的《百谷仙踪图》描绘了胡昭在峰巅炼丹、谷中采药、雪地救人的场景,其中“雪地救虎娃”一图尤为传神:胡昭衣袂上的药草纹路在月光下竟会轻轻摆动,仿佛随时会走下画卷。

宋宣和年间,宋徽宗梦游灵山,见一老者在百谷峰巅与松涛对饮,醒来后下诏加封胡超为“玄坛紫桓洞真天师”,并敕建“百谷仙祠”,祠内胡昭像以灵山特产的花岗岩雕刻, eyes 微闭,似在沉思,衣褶间暗藏百种草木的纹路,指尖还拈着虚构的党参。

如今的百谷峰,峰顶的“松谷草庐”遗址已被石栏围住,栏柱上刻着历代文人的题咏,最着名的是朱熹的“谷深而隐,峰高而明”,将胡昭的精神与山水融为一体。每逢清明,望仙镇的百姓便会登上百谷峰,在草庐遗址前摆放药草与新麦,这习俗已延续千年,成了对“松谷老人”最质朴的纪念。

站在望仙台上远眺,百谷峰的轮廓在云雾中时隐时现,仿佛一位长须老者正俯瞰着山下的万家灯火。山风掠过峰顶的松林,传来沙沙的声响,当地人说,那是胡昭在向后世医者传授脉诊之法;若遇暴雨,峰腰处的“百谷绝壁”便会浮现出模糊的人影,背着藤筐攀爬,那是仙人在指引采药的路径。

喜欢大话灵山请大家收藏:()大话灵山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