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胡超神医]
戊申年孟夏,拥笔峰的晨雾还未完全散去,青石板山径上已响起细碎的脚步声。胡超背着半旧的竹篓,腰间别着新磨的铁锤与凿子,靴底沾满湿润的青苔。晨风吹过,松针的清香里混着若有若无的药草气息,引领着他向西南侧的隐岩洞走去。
山径旁的蕨叶足有蒲扇大小,翡翠般的叶片上,露珠正顺着脉络滚动。它们时而聚成晶莹的珍珠,在晨光中折射出七彩光晕;时而又因叶片的颤动跌落,在腐叶堆里溅起细小的水痕。胡超忍不住伸手接住一颗即将坠落的露珠,清凉的触感从指尖传来,仿佛大地在通过这样的方式与他轻声交谈。
行至山腰处,他忽然听见山下传来伯父胡昭的呼喊。抬眼望去,那位年逾六旬的医者正站在溪涧旁的巨石上,手中握着半块紫芝,石臼里的药汁正泛着淡淡的荧光。白色的袍袖被山风鼓起,宛如一只振翅欲飞的白鹤,袖口处绣着的七叶莲纹在晨露中若隐若现。
"超儿,采药时可要小心!"胡昭的声音混着溪水的潺潺声传来,"那隐岩洞的西侧岩壁,七叶莲生长在青蚨藤旁,切记不可伤了藤蔓根基。"
"伯父放心!"胡超抬手应和,指尖无意识地抚过腰间的凿子——那是昨日傍晚伯父亲手交给他的,柄端还刻着小小的八卦图,"日落前必能采得三株归。"
说罢,他转身继续前行,竹篓里的陶瓶相互碰撞,发出细碎的声响。山径愈发陡峭,两侧的岩壁上渐渐出现零星的晶石,在晨光中泛着幽蓝的微光,如同散落的星辰嵌入山体。
一:岩洞奇遇
隐岩洞的入口藏在两株合抱粗的古松之后,洞口爬满了紫藤,藤蔓间点缀着尚未凋谢的淡紫色花朵。胡超拨开藤蔓,一股带着凉意的湿气扑面而来,夹杂着些许泥土与矿物的气息。洞深约二十丈,越往里走,石壁上的晶石愈发密集,幽蓝的光芒交织成网,将整个岩洞映照得如同深海龙宫。
他点燃松明火折子,橙红色的火光与幽蓝的晶石光芒相互映衬,在洞壁上投下摇曳的影子。那些影子时而化作展翅的雄鹰,时而又变成蜿蜒的游龙,仿佛有生命般在石壁上舞动。蝙蝠的叫声从洞顶传来,紧接着一群灰黑色的身影掠过火光,翅膀带起的风扑灭了几处火苗,让岩洞瞬间陷入短暂的黑暗。
"谁在打扰我的清净?"
苍老的声音从岩洞深处传来,声线中带着几分威严,却又隐含着温润的气息。胡超心中一惊,手本能地握住腰间的铁锤,待火光重新亮起,才发现前方十丈处的石台上,坐着一位银须及膝的老者。老者身着月白色道袍,腰间系着青色丝绦,绦带上挂着一枚刻有"寿"字的玉牌,面前的青铜丹炉正冒着袅袅青烟,烟雾在幽蓝的光线下竟呈现出七彩流转的光泽,如同一条灵动的绸缎在空气中舞动。
"晚辈胡超,乃灵山弟子,前来采集七叶莲,不慎惊扰前辈,还望恕罪。"胡超单膝跪地,目光落在石台上的丹炉——炉中丹药的香气正缓缓溢出,那气味不同于寻常药草的苦涩,反而带着一丝清甜,如同春日里绽放的百花,又似母亲怀中的温暖,让人心头一暖。
老者闻言,浑浊的眼中闪过一丝讶异:"胡昭那小子的侄儿?算起来,倒是有三十年未见了。"他抬手一挥,丹炉的烟雾突然凝聚,在石台上化作一株三寸高的七叶莲,每片叶子上都流转着淡淡的银光,"既来之,则安之。此莲生于太阴之地,需以三更初的月光浇灌,子时一刻方得采摘。"
胡超站起身,目光落在那株七叶莲上。它的根茎扎根在烟雾凝聚的"土壤"中,叶片轻轻颤动,仿佛在与岩洞中的灵气共鸣。老者身旁的石桌上,还摆着几本泛黄的经卷,最上面的一本封面绣着"灵枢"二字,边角处有些许磨损,却保存得极为工整。
"前辈可是..."胡超突然想起伯父曾提起的传说,灵山深处隐居着一位百年前的神医,人称"青蚨子",善用灵气炼药,"可是青蚨子前辈?伯父常说,若得遇前辈,当以师礼相待。"
老者轻笑,银须随着笑声轻轻颤动:"虚名而已。你既随胡昭学了十年医道,可知道为何七叶莲需在子时采摘?"
胡超思索片刻,答道:"子时乃阴阳交汇之际,太阴之气最盛,此时采摘,能最大保留药材的灵气。"
"不错。"老者颔首,"但更重要的是,采药需怀敬畏之心。天地万物皆有灵,一株七叶莲的长成,需得百年雨露滋养,十年阳光沐浴。若以贪婪之心强取,其效十不存一;唯有心怀仁善,方能得天地馈赠。"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二:岐黄传承
月光如水,铺满整个岩洞。青蚨子不知何时走到胡超身后,手中捧着一卷泛黄的经卷,封面上"灵枢素问"四个篆字在月光下若隐若现。
"此乃岐黄之术的根基,当年我随扁鹊先生学习时,他亲手抄录赠予我的。"老者的声音突然变得低沉,仿佛陷入了回忆,"如今世道纷乱,医者多流于表面,只知按方抓药,却忘了医道的根本在于'心'。"
胡超接过经卷,指尖触到纸面的刹那,竟感到一股温热的气流顺着指尖流入体内。展开经卷,泛黄的纸页上,墨迹竟在月光下缓缓流动,如同活物一般。那些原本晦涩难懂的篆文,此刻在他眼中变得清晰明了,仿佛每一个字都在讲述着人体经络的奥秘。
"集中精神,用心感受。"青蚨子轻声说道,"医道与天道相通,医者若能修得仁心,便能与天地灵气共鸣。你看这经卷上的文字,并非死物,而是前人对生命的感悟。"
胡超闭上眼睛,任由经卷上的文字在脑海中浮现。忽然,他感到一股暖流从丹田升起,沿着任脉缓缓上行,经过膻中穴,直达印堂。睁开眼时,竟发现自己能"看"见岩洞中流动的灵气——它们如同透明的丝线,缠绕在七叶莲周围,又顺着石缝渗入地下。
"前辈,这是..."胡超惊讶地抬头。
"这便是灵气入体。"青蚨子微笑道,"医者仁心,方能通神。所谓通神,并非能呼风唤雨,而是能感知万物之灵,知晓病者之痛。当年扁鹊见蔡桓公,望而知其病在腠理、在血脉、在肠胃,靠的便是这'通神'之术。"
说着,老者走到丹炉旁,用玉匙舀出一勺药汁,递给胡超:"尝尝。"
药汁呈淡金色,表面浮着细小的光点。胡超接过玉盏,轻轻抿了一口,只觉一股热流顺着喉咙而下,瞬间传遍全身,疲惫感一扫而空,甚至能听见自己心跳的声音变得沉稳有力。
"此乃用七叶莲与赤芝熬制的'还魂汤',可续人三日阳寿。"青蚨子说道,"但切记,药能救命,却不能救心。若患者心存执念,纵有神药,亦难回天。"
夜深了,月光渐渐西移,洞顶的圆孔即将偏离月亮的轨迹。胡超抓紧时间研读经卷,青蚨子则闭目坐在石台上,周身环绕着淡淡的光晕,仿佛与岩洞的灵气融为一体。当月光即将消失的那一刻,七叶莲突然发出一声轻响,叶片上的银光凝聚成一颗露珠,滴落在胡超的手背上。
"时辰到了。"青蚨子睁开眼,"采摘吧,记住,轻握莲茎,默念'天地赐灵,救人疾苦'。"
胡超按照老者的教导,双手合十,轻声念诵。当他的指尖触到七叶莲的茎干时,整株莲花突然发出柔和的光芒,如同被月光点燃的灯笼。轻轻一掰,莲茎断处竟没有一丝汁液流出,反而有淡淡的银光渗入他的掌心。
三:太子奇疾
三日后,当第一缕春雷在云层中酝酿时,胡昭匆匆来到隐岩洞。他的白衣上沾满了泥点,发间还别着几片枯叶,眼中带着前所未有的凝重。
"超儿,晋王殿下的诏书到了。"胡昭将手中的黄绢递给胡超,封面上的蟠龙纹在晨光中泛着金光,"太子身患怪病,太医院无人能治,晋王宣你即刻入宫。"
胡超接过诏书,心中涌起莫名的预感。竹篓中的七叶莲此刻正轻轻颤动,叶片上的银光时明时暗,仿佛在警示着什么。他望向伯父,只见胡昭的眉头紧锁,眼中闪过一丝忧虑。
"伯父,太子的病..."胡超问道。
"据说是从西域传来的怪病。"胡昭叹息道,"浑身生紫斑,高热不退,昏迷不醒。太医用了各种寒凉之药,却让病情愈发严重。"
洛阳城的宫阙在暮色中显得格外壮丽,朱红色的宫墙绵延数里,琉璃瓦在夕阳下泛着金光。胡超背着竹篓,跟着引路的太监穿过层层宫门,空气中渐渐弥漫起苦涩的药味——那是多种药材混杂在一起的味道,带着几分焦糊,显然是煎药时火候不当所致。
太医院的偏殿里,太子躺在雕花玉榻上,面色苍白如纸,双颊却泛着不正常的潮红,脖颈至胸口处布满紫黑色的斑块,如同被毒蛇啃噬过一般。他的呼吸急促而微弱,每一次吸气都伴随着喉咙里的痰鸣声,小小的身子在锦被下显得格外单薄。
晋王身着明黄色龙袍,正坐在榻旁的紫檀椅上,眉头紧锁,眼中布满血丝。见胡超进来,他立刻站起身,声音中带着一丝急切:"先生便是灵山神医?快救救我的皇儿!"
胡超行礼后,走到榻前,轻轻握住太子的小手。孩子的肌肤滚烫如烙铁,脉息细数而紊乱,如同断了线的琴弦。他解开太子的衣襟,只见紫斑已蔓延至腹部,每一块斑痕周围都泛着青色,显然是毒气内侵所致。
"殿下,太子所患,乃寒毒入血之症。"胡超说道,"西域之地,昼夜温差极大,若在暑热之时贪凉饮冷,寒毒便会趁机侵入经络,加之太医用了寒凉之药,更伤脾胃阳气,导致寒毒内陷,气血瘀滞。"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晋王闻言,眼中闪过一丝怒意:"那些庸医!竟连寒温都分不清..."
"当务之急,是驱寒解毒,温通气血。"胡超打开竹篓,取出从隐岩洞带回的七叶莲,"此乃灵山七叶莲,得太阴之气而生,可化解寒毒,疏通经络。"
说罢,他让太监取来温酒,将七叶莲放入酒中浸泡。片刻后,花瓣渐渐舒展,酒液竟变成了淡蓝色,还冒着丝丝白气。胡超用棉巾蘸取酒液,轻轻擦拭太子身上的紫斑,随着棉巾的移动,紫斑竟开始逐渐淡化,露出下面苍白的肌肤。
"先生真乃神医!"一旁的皇后忍不住惊呼。
胡超却不敢大意,他取出银针,在灯火上炙烤后,分别刺入太子的合谷、血海、足三里等穴位。银针刚一入穴,太子原本紧皱的眉头便舒展开来,呼吸也变得平稳许多。
四:仙术回春
子时三刻,胡超守在太子榻前,手中捧着从灵山带来的药炉。炉中燃烧着特制的艾绒,香气中混着七叶莲的清香,弥漫在整个殿内。太子的体温已经降了下来,紫斑也消退了大半,只剩下胸口处还有淡淡的痕迹。
"先生,皇儿何时能醒?"晋王低声问道,眼中满是期盼。
胡超看了看窗外的月亮,答道:"月至中天之时,阳气最盛,寒毒当退。"
话音刚落,太子突然发出一声轻哼,睫毛微微颤动,缓缓睁开了眼睛。那双眼睛清澈如泉水,哪里还有半分病容?
"父皇...母后..."太子的声音虽然虚弱,却清晰可闻。
皇后顿时喜极而泣,紧紧抱住太子:"我的儿,你可吓死母后了!"
晋王也是眼眶发红,伸手轻轻抚摸太子的额头:"多亏了胡先生,你要记住这位恩公。"
满殿的太医见状,纷纷跪倒在地,口中高呼"神医"。胡超却只是淡淡一笑,收拾起药具:"殿下洪福齐天,非晚辈之功。"
晋王站起身,走到胡超面前,郑重地说道:"先生救了太子,便是救了朕的江山。先生有何所求,尽管开口,朕定当满足。"
胡超望着殿外的宫灯,想起隐岩洞中青蚨子的教导,想起灵山脚下百姓的疾苦,心中已有了主意。他单膝跪地,说道:"晚辈乃灵山一介闲人,所求无他,唯愿殿下日后以民生为重,轻徭薄赋,广施仁政,让天下百姓皆能免受病痛之苦。"
晋王闻言,先是一怔,随即哈哈大笑:"先生心怀天下,真乃仙人也!朕准了!此外,朕再赐黄金千两,良田百顷,封先生为'胡公真人',掌管太医院,如何?"
胡超摇摇头:"黄金良田,于晚辈无用。若殿下真想赏赐,便将黄金用于在灵山脚下修建药庐,让更多百姓能得到救治。至于太医院,自有能者居之,晚辈只愿回到灵山,继续钻研医道。"
殿内一片寂静,唯有烛火在风中摇曳。太子突然挣脱母亲的怀抱,走到胡超面前,郑重地行了一礼:"先生大恩,本宫铭记于心。他日登基,定当谨记先生教诲,做一个仁爱的君主。"
胡超连忙扶起太子,看着孩子眼中的真诚,心中倍感欣慰。他知道,自己此行的目的,不仅仅是救一个太子,更是在帝王心中种下一颗仁爱的种子。
五:腾空归隐
三个月后,灵山脚下,一座崭新的药庐矗立在苍松翠柏之间。青瓦白墙,飞檐斗拱,门楣上挂着一块木匾,上书"胡公药庐"四个鎏金大字——那是晋王亲自题写的。药庐前的广场上,每日都有百姓排队求诊,胡超和伯父胡昭亲自坐堂,免费为穷苦百姓治病。
这日傍晚,胡超正在后院晾晒药材,忽然听见天空中传来鹤唳。抬头望去,只见一只白鹤从云端飞来,羽翼在夕阳下泛着金光,正是伯父豢养的那只"云舟"。
"超儿,随我去拥笔峰。"胡昭的声音从鹤背上传来,"有人想见你。"
胡超跃上鹤背,云舟长鸣一声,振翅飞向山顶。拥笔峰之巅,云雾缭绕,如同仙境。青蚨子正站在一块突出的巨石上,望着远处的云海,衣袂在风中翻飞。
"前辈..."胡超连忙行礼。
青蚨子转身,眼中带着笑意:"你在药庐做的事,我都知道了。很好,没有辜负这身医术。"
胡超正要说话,忽然看见云海中浮现出一座金色的宫殿,殿角挂着的风铃发出清脆的响声。一只朱雀从宫殿中飞出,浑身燃烧着金色的火焰,径直飞向药庐的方向。
"天庭有令,"青蚨子说道,"念你悬壶济世,功德圆满,封你为'胡公真人',掌管天医院,即日赴瑶池上任。"
胡超愣住了,他望着脚下的灵山,望着药庐上升起的袅袅炊烟,心中泛起一阵不舍。这里有他熟悉的一草一木,有他亲手救治的百姓,有他与伯父相处的点点滴滴。
"前辈,我..."胡超犹豫了,"我不想离开灵山,不想离开药庐。"
青蚨子轻轻摇头:"傻孩子,天庭的任命,不是让你离开,而是让你将医道发扬光大。天上人间,医者的责任都是救死扶伤。再说了,灵山的药庐,自有你伯父和弟子们照看。"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胡昭走到胡超身边,拍了拍他的肩膀:"超儿,还记得我教你的第一句医训吗?"
"医者,仁心也。"胡超喃喃道。
"不错。"胡昭笑道,"仁心所至,无论天上人间,都是一样的。去吧,别让天庭的使者久等了。"
这时,朱雀已经飞到近前,一声清鸣,整个山峰都为之震动。胡超望着朱雀眼中的金光,忽然想起在隐岩洞的那个夜晚,青蚨子说过的话:"真正的灵药,不在岩洞,而在心中。"
他终于释然,转身向两位长辈跪下,行了三拜九叩之大礼。起身时,眼中已无不舍,只有坚定。
"伯父,前辈,胡超去了。"
话音未落,朱雀突然发出一声长吟,展开双翅,将胡超笼罩在金色的光芒中。他只觉身体越来越轻,低头望去,药庐前的百姓们正纷纷跪地,望着天空中的异象。七叶莲在药庐的药田里轻轻摇曳,每一片叶子都泛着金光,仿佛在为他送行。
六:仙缘归处
三千年后,上饶灵山依然流传着胡公真人的传说。有人说,在月明星稀的夜晚,能看见一位身着白衣的仙人,骑着朱雀,在拥笔峰的上空盘旋;有人说,药庐的古井中,至今还能闻到七叶莲的清香,饮之可治百病;还有人说,每当山民遭遇重疾,只要在胡公药庐前诚心祈祷,便能梦见一位银须老者,手持《灵枢素问》,为他们指点药方。
而在天庭的天医院里,胡公真人每日都在研读医书,炼制仙药。他的案头,永远摆放着一盆七叶莲——那是从灵山带来的,无论春夏秋冬,始终盛开如初。每当有仙人问起他的来历,他总是望向人间的方向,微笑着说:
喜欢大话灵山请大家收藏:()大话灵山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