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章 假公主和他的战神王爷(三十四)
萧寂不必伸手抱他,便能看得见他凹陷的脸颊,和比起两人分开时,更显深邃的眼眶。
向隐年睁着自己亮晶晶的眸子,一眨不眨地看着萧寂,恍惚间竟有些分不清是熟悉还是陌生。
好似许久不曾见过,又好似昨日才刚刚分开。
他握着萧寂的手腕,将脸颊紧紧贴在他掌心:“想你想的,总睡不好觉。”
萧寂伸手按着向隐年的后颈,指尖穿过他的发丝,轻轻吻他:“想我?哪里想我?”
向隐年原本是什么都没想的。
久别重逢,就只是想抱着萧寂好好说说话罢了。
但萧寂此话刚一出口,向隐年便似全身过了电,从脚指尖麻到了尾巴骨,瞬间软了腿脚。
萧寂感觉到向隐年悄悄打了个哆嗦时,也不禁愣了愣,问他:“尿床了?”
向隐年闻言,像是突然想到了什么,抬手给了萧寂一拳:“胡扯什么?怎的这些时日不见,你废话竟变得这般多了?”
萧寂翻身按住向隐年,伸手去摸:“给我看看。”
向隐年半推半就地挣扎:“你少来。”
萧寂不听,吻住向隐年,安抚道:“别夹着我的手,听话。”
.........
鸳鸯被里成双夜,一支梨花压海棠。
起初向隐年倒是破天荒的比大婚那日还矜持,到了后来,许是如他所言,太想萧寂了,直接放飞了自我,放话说萧寂若是敢停,他便要撅了萧寂的祖坟。
可惜时间紧迫,两人没能腻歪太久。
向隐年快马加鞭赶了半个多月的路,又遭了这么一番折腾,人却清醒得很,还有精神问起正事:
“下一步打算是什么?”
萧寂搂着向隐年,轻轻拍着他的背:
“去劫囚,称作是他母妃家的人,让他混进承明殿,皇帝那边需要下一记猛药,届时,我和太子会在承明殿侍疾,借他的手,除了太子。”
让萧羽在铡刀之下,阎王面前晃悠那么一圈,他自会明白不破不立的道理。
只要放出皇帝濒死的消息,不用别人撺掇,萧羽也知道该怎么做。
小十二和小十三年幼,皇帝必不能允许他们上位让他们的母家把握朝政,只有进了承明殿,赶在皇帝咽气之前,将太子和萧寂赶尽杀绝,才有可能逼迫皇帝,让他继位,好博取一线生机。
向隐年明白萧寂的意思,蹙眉道:“宫内高手不少,怕是没那么容易混进去。”
萧寂道:“这不是我们需要操心的事,救他逃脱便是了,他有自己的人,想要活命,必会倾尽全力。”
而向隐年要做的,只有一件事,在萧羽对太子动手后,清君侧。
这件事说起来简单,但实施起来,无论是劫囚,还是给皇帝下药,都是险之又险的行动,萧羽光脚的不怕穿鞋的,怕是要拿命去搏,其中变数颇多,一旦出了岔子,后果不堪设想。
但好在萧寂冷静,向隐年胆大,两人谁都没想太多。
向隐年在天亮之前离开了皇宫。
萧羽到底是皇子,为全皇家颜面,行刑必不会在菜市口,城门外,叫百姓看了笑话去。
原本,行刑之地是安排在了皇家猎场,但昨夜司天台总督做了个梦,梦见萧羽死后不得安息,会祸乱大越。于是他连夜爬起来起了一卦,算到宫外专抬尸体的甬道出口的方圆十丈内,才避过了凶兆,连忙禀奏了皇帝。
如今多事之秋,皇帝宁可信其有,便顺了司天台总督的意思,改换了行刑地。
到了这一步,皇帝已经无心再管自己眼下到底还剩了几个孩子,更主要的是,他在午时用过了药后,便觉得昏昏沉沉。
和往日的咳血不同,今日直接是从肺里向外呛血。
接到消息的各宫嫔妃,纷纷赶到承明殿外候着。
包括萧寂在内,仅剩的四位皇子,也都跪在殿外,等候着太医出来。
“昨日我来时都还好端端的,今日怎就.......”
林贵人一边拿帕子擦着眼泪,一边哽咽道。
皇后神色凝重,闻言呵斥道:“闭上你的乌鸦嘴,皇上病情反复已经不是一两次了,定能化险为夷。”
殿外气氛格外压抑,萧寂一言不发跪在地上,时不时看一眼立在不远处的漏刻。
两个时辰后,果不其然,有小太监匆匆忙忙从外面跑进来,说要求见皇上。
太子起身,指着那小太监的鼻子便骂道:
“没长眼睛吗?本宫在此,有话直说!”
那小太监看着一殿的人,也知道,皇帝怕是快要不好了。
他连忙跪地磕头,对着太子道:“回太子殿下的话,七皇子,被人劫走了!”
众人闻言,皆是倒吸了一口凉气,就在太子乱发脾气,指责那些行刑的人都是废物之时,只有萧寂一人反应过来,淡淡说了一句:
“集中宫中兵力,守于承明殿大门。”
太子一愣,看向萧寂:“你的意思是......”
萧寂看了太子一眼:“以防万一。”
太子了然,如今宫中所有的主子,都在承明殿,他便开始吩咐人将所有的兵力,集中在承明殿大门之处,却无一人想到,承明殿后,还有一处后院。
不多时,太医从内殿走出来,先是对着在座的主子一一行礼,随后对萧寂和太子道:
“二位殿下,陛下传唤。”
十二皇子的生母于妃闻言,多了句嘴:“陛下可传唤十二皇子和十三皇子了吗?”
太医摇了摇头。
皇后看了眼于妃:“都什么时候了,把你那点小心思收一收。”
于妃低下头,不再说话。
萧寂随太子身后,走进内殿,于一室闷热的苦药汤子味的包裹下,跪在皇帝榻边。
太子见到皇帝这么模样,便立刻哽咽出声,握住皇帝的手,颤声叫他:“父皇.......”
皇帝却并不感动,只安抚地拍了拍太子的手,哑着声音说了一句:
“没出息的东西。”
太子不会在此时顶嘴,只带着虚伪的哭腔道:“父皇教训的是,儿臣还等着父皇早日好起来,多多教诲于儿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