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四章 都该让路!
的确,赵铮当年没有前往西南边境。
但如今他在京城的功绩,丝毫不逊色于平定西南。
更何况,大家都是为父皇分忧,谁也不能说赵铮是贪生怕死!
赵祯微微点头,对赵铮的说法颇为满意。
而赵琙和赵宣却都皱起了眉头。
今天的宴会几乎被赵铮抢尽了风头。
尽管赵铮解释了当年为何没有前往西南的原因。
但他带兵从赵贲指挥的西南边军中穿过一事,依旧难以轻易说明白!
这不是居功自傲,又是什么呢?
想了想,赵宣开口恭维道。
“七弟所说的每一桩事迹,在京城内都是不朽的伟业!”
他又转头看向赵贲。
“二哥,先前的事情,请不必放在心上。”
“今后我们见到七弟,都应该对他更加尊敬才是!”
话音刚落,还不忘暗地里向赵贲递了个眼神。
赵铮耸了耸肩,当然听得出老四的意思。
表面上是在赞美他,实则又是火上浇油!
赵贲跟着笑了笑,拱手向赵铮表示敬意。
“应当如此!”
“七弟在我们兄弟之间,无疑是最有功劳的。”
“之前是二弟做得不对,应当迅速让边军们为七弟让路才是!”
他附和着赵宣的话,好像非常在乎赵铮所立下的功劳一般。
氛围瞬间变得古怪。
赵琙扫了一眼赵宣和赵贲两人,顿时明白了过来。
“二哥,四哥,你们这么说可不对!”
说着还不忘向赵铮努了努嘴。
“他的功劳再大,也不应该因此而自满!”
“二哥率领西南边军远道归来,一路辛劳跋涉。”
“本已疲惫不堪,却又劳苦功高。”
“现在回到京城,应该是我们礼让他才对,岂能任由人欺压?”
言语中的针对意味,昭然若揭!
三人你来我往,再度将赵铮置于风口浪尖之上!
仅凭之前赵贲与赵铮碰面这件事,便足以给赵铮打上居功自傲的烙印。
赵祯先是一扫赵贲三人,目光随即落在赵铮身上。
这三人的用意,他一清二楚。
但对于这件事情,他也想看看赵铮的回应!
赵铮只是微微一笑,转向赵琙。
目光在赵琙脸上的伤痕上来回打量。
“我为何率兵出城,你真的不知道吗?”
话语中带着一丝嘲讽。
赵琙瞪大双眼,脸色骤然阴沉。
赵铮此举显然是在羞辱他!
但赵铮轻飘飘地说完这句话后,便不再理睬赵琙。
转身笑吟吟地看着赵贲。
“二弟,京城街道那么宽阔,我们各走一边完全可以穿行。”
“我离开时,特意给你留出了足够通行的空间。”
“我倒是想知道,当时你为何非要我们让路?”
“同样是为朝廷效力的将士,难道你的士兵更高贵不成?”
最后几个字,已经充满了质问的口气!
说完,赵铮悠然地盯着赵贲。
他所说的一切,足以让父亲明白当时的情况。
赵贲眉头紧锁,心情沉重。
看来,赵铮比他预想中还要强势!
即使到现在,也没有半点退让的意思!
这时,赵琙冷冷盯着赵铮,厉声开口。
“同样是为朝廷效力的将士?”
“你还真敢说!”
“二哥带来的西南边军,都是经过生死战斗的人。”
“你的那些亲卫,如何能与他们相提并论?”
声音越说越大,似乎已经抑制不住内心的愤怒。
“你以为,凭着你的些许功劳,就能在京城肆无忌惮地横行霸道了吗?”
他话音落下,其他皇子都紧紧盯着赵铮。
虽然赵铮以往屡次立下奇功,但在劳苦功高这一点上,还是赵贲更胜一筹。
但赵铮给出的回答,实在有些过于傲慢了!
赵宣也应和道。
“七弟,三哥的话虽有些过激。”
“但你之前的确不该那样对待二哥带来的西南边军。”
“二哥从千里之外赶回京城,哪怕七弟稍微退让一下,又能怎样?
无论如何,赵铮以往的功劳还远远不够让他轻视赵贲!
此时此刻,所有人都齐齐注视着赵铮。
看他还能如何辩解。
“报!”
还不待赵铮开口,点星楼外已传来一声急促的呼唤。
“陛下,南方边境有紧急军情传来!”
南方前线的消息?
此言一出,在场众人皆感震动。
难道大胤和柔然之间的战局有了变故?
毕竟,极力倡导与柔然交战的人,就是赵铮啊!
赵祯面色微敛,朝李权投去一眼示意。
李权心领神会,随即快速往外奔去。
不一会儿,他便携带着那份火速赶制的奏折返回厅内。
“恭喜陛下,喜讯来了!”
“这可是来自南方的捷报!”
胜利的消息吗?
这一刹那,所有皇子都露出了诧异的表情。
难不成并非事态恶化,而是我方取得了一次重大胜绩?
而且,以如此急速传达朝廷的信息而言,显然是一次极为辉煌的战绩。
“呈上来!”
赵祯的眼中闪过一丝惊喜,重重地点了点头,并且不由自主地看向赵铮。
此刻,赵铮也正注视着李权,嘴角带着浅浅的笑意。
看来,南方的情况比预想中更加顺利呀!
只见李权双膝触地,郑重地大声宣读道:
“陛下,我大胤的勇士们在南边战场一举歼灭侵入赣州的十二万柔然叛军...”
“如今,敌军已于五日前撤退。”
真的撤兵了吗?
听到这个消息,在座的所有人顿时沸腾起来。
一群皇子纷纷抬起了头,满脸惊诧。
简直难以置信自己的耳朵!
这让众皇子心底生起一股强烈的危机感。
单论政绩的话。
这些兄弟里头还有谁能够跟赵铮相提并论呢?
即便如赵贲这样多年守护西疆安全的老将,在赵铮面前似乎也显得逊色不少。
但是面对这样的评价,赵铮只是淡淡一笑,向赵祯行了一个礼说:
“父亲英明至极。”
“您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令敌方闻风丧胆,狼狈不堪。”
“如今取得成功全仗父亲坚定的决心。”
“拥有像父亲这般贤君实在是百姓之幸、国家之福啊!”
几句话间,赵铮把功劳全部归于皇帝头上。
对自己所做的努力只字未提。
事实上对于柔然退却的结果,他早有预判。
并没有什么特别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