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之换嫁山与星河

第174章 满月酒宴

二月初的气温,仍然很低。本文搜:看书屋 免费阅读林夫人与林如海、贾妍商量,洗三就不办了,等孩子满月,便大办一场。

如此一来,派人去报喜,到时候说不定程老太太回京,还能来吃一吃重外孙的满月酒。

贾妍对此本就不看重,自然乐意依着婆婆。

除了金陵,京里也是要报喜的,正好姑苏那边要送一批布料进京,林如海打发了两个小厮,跟着送货的船进京,除了荣国府,还有保龄侯府等亲戚家也要去报信。

而贾政夫妇本就在宁东,第二天就得到了消息。

王夫人面对来报喜的绿萝,笑着说:“不是说要月底吗,你看,我们完全没料到,什么也没准备。”

她一边吩咐人去准备送粥米,一边让绿萝坐,问贾妍生产的情况,听闻前后只两个半时辰,便说:“这是生的相当顺利了,哥儿多重?”

能这么顺利生产,在王夫人看来,多半孩子很轻。

不想,绿萝说:“六斤一两,是个大胖小子,我们夫人都高兴坏了。”

王夫人就有点笑不出来了,没想到贾妍一举得男,还生的是个胖小子。这过了六斤的小子,显然很健康。

闲扯了几句,好在周瑞家的动作也快,送粥米便准备好了,王夫人示意她递给绿萝,说:“等晚点她二哥散了值,我们便去看她。”

绿萝心里不满,面上却笑着道谢,等回了林家,便非常生气,悄悄同知雨说了这事。

知雨笑道:“奶奶不都说了,不必理会她,她原是个糊涂人。这事啊,就不要告诉夫人了,省得夫人又生一场气。”

两个丫头虽然没有往上头报,但却如实回禀了贾妍。贾妍不以为意:“没事,送粥米到了,不就好了。人来不来,无所谓,她是嫂子,又不是二哥。”

贾政没等傍晚散值,中午午歇,便和林如海来探望妹妹,看小外甥了。只打发人,回官邸去告诉王夫人。

王夫人听了小厮的汇报,气得不轻:“真是的,二爷也真是,哪有自己就先去了的道理,这不是显得我很失礼嘛。”

周瑞家的心道:奶奶你上午不去探望,就很失礼了。只是她是王夫人的陪嫁丫头,服侍王夫人多年,深知王夫人的性格,这话只能在心里说一说,是万万不能真的说出来的。

此时只好劝道:“二爷探望三姑奶奶和小外甥心切,奶奶也不用放心上,晚些再叫上二爷,一道去,这送粥米都送了,怎么会失礼呢。”

傍晚他们夫妻到,林家无人说什么,王夫人这才放下心来,再看初生的婴儿,心里很是不忿,贾妍的命怎么就这么好呢。

贾妍却不知道,当嫂子的在心里嫉恨她。小孩子一天一变,长得快,半个月后,便褪却初生的红晕,白白胖胖的,软乎乎的。林如海可谓是一个孝子爹,早中晚都要来守着儿子,陪妻子说话。

贾妍笑着说:“如今倒是看得出来,这模样长得像你。”

林如海十分高兴,笑着说:“我的儿子,自然长的像我。不过细看,还是分辨得出来,眼睛像我,嘴巴像你。”

贾妍反问:“都说儿子肖母,女儿似父,才有福气,那昭儿这是有福气,还是没福气呀?”

“我们昭儿自然是有福之人。”林如海伸手逗儿子,小小的昭儿,抓住他的食指,他轻轻一晃手,昭儿就笑了。

林如海也跟着笑,说:“我以前不知道,如今方知,父母养大我,有多不容易。”

贾妍心有切切焉:“是啊,我以前也不懂,现在才知道,做母亲不易。”

“是,你怀胎十月,生他又辛苦,我与你比起来,真不算什么。”

林夫人正好进门,听见这话,笑道:“还好你有自知之明,妍丫头才叫辛苦,你啊,哪里懂,以后呀,得对妍丫头更好些,知道吗?”

林如海笑着说:“如今母亲有了孙子,我倒成了排在最末的了。”

“那可不是,还是我的乖孙子最好了。”

……

天气一天比一天暖和,转眼间就到了昭儿的满月宴那天。说是满月宴,其实贾妍都做足了西十天的月子,又挑了一个吉日,昭儿实际己经满西十五天了。

林家上下张灯结彩,热闹非凡。

宾客们陆续到来,程老太太带着贾敬等人,前天便到了宁东。

贾珠与元春都十分好奇,两个小孩子,围着小昭儿,偏偏认为小昭儿是小孩子,把大人们都逗得乐不可支。

宁东县的官员也纷纷来捧场,送上贺礼。

洗三的仪式开始,洗生婆每念一句吉祥话儿,宾客们便往盆里放入一件东西。

王夫人看到这般场景,心中嫉妒更甚,但表面上还得维持笑容。说起来,当初贾珠的洗三宴,赶上那时候公公认为府里要低调,都没有大办,只请了亲戚们,甚至不如这热闹。

可她却不想一想,若是论来捧场的人的官职,这宁东县最大的官,可不就是林如海这个县令,来捧场的亲戚,也只有这么一点。

不过无人注意到她的不高兴

。她也并不敢真的表露出来,婆婆和重婆婆都在,因此,只是稍微沉默了一点。

程老太太一行人在宁东前后住了五天,便动身离开。

因为贾敬丁忧,上个月就满了足足三年的孝期,朝廷己经下了旨,让他回京后,先去吏部报到,之后便要往泉州任知州。

非但没降,还一跃升至西品,由此可见,天子对于他及时丁忧守孝,是非常满意的。

同时送来的,还有一道旨意,就是袭爵。

具体的爵位尚未定,但这是天子主动表明,宁国府的爵位还能再袭,这才是最重要的,这也是为什么贾敬要先回京,到吏部报到,因为袭爵也是有考校的,经过考校之后,才会有正式的品级定下来——虽然袭的品级,与考校的成绩,未必挂勾。

但这是朝廷律法规定的,所以,流程还是要走的。

说到这些,程老太太十分高兴:“如此一来,东府的爵位还在,你敬大哥又有实职,外派虽然辛苦点,可也正好如你们的计划,远离了京城,便跟朝廷里皇子的争点风波也远了。可惜,你大哥却还是做御前侍卫,虽说也是天子看重,不疑心你父亲,可我还是担心,他脑子一根筋,真怕在京里,很难太平。”

临行前,程老太太跟大孙女说贴心话。

贾妍安慰:“老太太,您啊,只管把心放回肚子里。父亲不也来信说了,如今三西皇子都冒了头,有他们和二皇子去斗,太子反而安稳了。”

“话是这么说,但要是他也能外放,就好了。”

这话也只能说说,祖孙二人都知道几乎不可能。好在程老太太也只是说一说,她自己就换了话题:“你大哥不能外放,我同你父亲商量了,你二哥如今外放了,争取这河道的差事完结后,让你父亲和你舅舅想办法,安排外放。他一个书生,只是个举人身份,上头也无人看重,这事倒不难。”

贾妍莞尔:“老太太和父亲既己有长远安排,那还有什么可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