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之换嫁山与星河

第84章 人心不足,王氏扫兴

慈善宴原本是在庄子上办的,却在京里传得沸沸扬扬,不管是有心人的宣传也好,还是无心人的炫耀也好,总之,这事参与了的人家显摆,也是合情合理,银子都花出去了,要宣传一下自己家乐善好施,也可以理解。搜索:小说魂 本文免费阅读

便是御史台,也挑不着人家的刺。

市井小民们听了这样的事,一来是谁家捐的银子多,二来是谁家的纨绔子弟多,昔日的八卦多,陈年旧事也被翻出来,正月里天寒地冻的,老百姓也有了谈资。

谁知这事的风头很快就被天子发布的民间赈灾工作队选人的事给压下去了。

二皇子领头的赈灾队伍,正月初六便离京,后面这支非朝廷官员组成的队伍,倒不必着急,天子说让各家推一个子弟,到时从中挑人。

老百姓还在谈各家捐银子,说哪家公认侯府更有钱,更乐善好施。这些世家勋贵与朝中重臣们,己经在盘算,究竟选派家里哪个子弟出来,才能确保会被挑中了。

大家捐款之前,都是思考过的,捐多少钱更是仔细计算过的,天子拿到筹集善款的名单,会不会恩赏捐款的人家。但谁也没想到,这个赏赐是让家族里的子弟获得了赈灾的差事——虽比不得二皇子领头料理赈灾事务那样正式,但也是天子亲自吩咐组建的赈灾队伍,有了这次露脸的机会,只要事情办的好,还怕没机会得个一官半职嘛。

尤其是世家子弟,捐官对他们这样门第的人家来说,不过是多花费一点银子,只是捐来的官,要换成实缺,却不容易。至于在天子面前露脸,那就更是难上加难。

谁料天子突然开恩,首接给这么一个大好的机会。

原来还一团和气的世交们,趁着正月里拜年,光明正大互相走动,以维持人脉和交情,这布告一发,原本联络交情的宴会,突然就暗流涌动起来,大家或明或暗地打听对方家里选了哪个弟子。再有互相联络,达成互助,你家若能投我家一票,我家也会支持你家。

慈善拍卖宴的发起人林家,反而被抛在脑后。

这些人家没把林家放眼里,他们想打听消息,勋贵们都找荣国府,清流们则向张家打听。

不过贾代善一句话就将荣国府摘出来,说自己推荐了小儿子贾政,以前不通庶务,要是这次能蒙圣眷,去做个负责抄录文书的人,便要谢天谢地了。

众人一听,要是贾赦推荐的是贾赦,那估计正副队长,总会占一个。既然推的是贾政嘛,那就真的只是去做个文书。大家嘴上夸贾代善谦虚,心里却乐开了花。这个赈灾队伍里,正副队长显然是铁定能在天子跟前露脸的,别的不说,赈灾前的安排筹划,天子过问,得有人去汇报吧。赈完灾回来,得写折子,汇报灾区情部况与赈灾工作的进展,到时又是一次面圣的机会。

张太傅家爽快放出来的风声,他家眼下没有适合的子弟,便不举荐人了,于是两家都成了众人拉拢的对象。

朝廷复印后,国子监也复学了。

进了二月,朝廷选拔人员的事基本己经板上钉钉了,这日贾政被 父亲叫去荣禧堂的书房,还有兄长贾赦也在,他才从老父口中得知,天子给了荣国府一个文书的名额,让他去办差,倒是满心欢喜。虽说老父亲的话有几分打击人,不过他自己也清楚,自己在科举上着实没什么天赋,勤奋刻苦一场,考个举人,己经是花费了大力气,要再往上,属实困难。

家里动用了荫封的名额,让他入国子监读书,为的就是将来坐监满年份,名正言顺去选官。如今时间未到,先有这个办差的机会,即便是要随赈灾队伍去西北边境的州县,贾政也是高兴的。

没有实际历练的机会,光是在国子监里读书,便是将来顺利选官,也难免手忙脚乱。如今提前能历练一番,知道有什么不足,也好之后在这些方面补一补,选幕僚也能有所针对地挑人——这当然不是贾政想到的,而是贾代善的原话。

当贾政欢欢喜喜地回屋,与妻子王氏分享了这个好消息,谁知王氏却与他的想法截然不同,虽是笑着,话却颇为扫兴:“爷,这自然是好事。不过,既是天子让父亲举荐,为何不让父亲首接举存你牵头负责这次的事呢?若是办成了,到时爷不就能在天子面前露脸了。”

贾政还未听出妻子的潜台词,笑着说:“我以前从未办过差,这么大的事情,哪里能首接交到我手上。”

王氏道:“谁办差,不都是从不会到会。爷要是领了衔,让父亲的幕僚出出主意,有什么办不成的。这事难道还能比父亲行军打仗复杂。”

贾政这时总算回味过来了,有些不高兴:“怎么,你看不上我去当个文书?”

王氏:“爷这话说的,爷能办差,我再高兴不过。不过是觉得,这个机会难得,爷要是做了领头人,回头荫官,起步也高些。你说呢?”

贾政:“还说不是嫌弃。当初我们相看时,情况也没瞒着你,如今你家兄长升了职,我却还是个监生,将来荫官也是从八九品起,你当初就该想到的。既然不满意,当年何必要同意。”

说罢便

站起身,径自走了。

留下一脸错愕的王氏,颇觉得委屈,对着陪房周瑞家的说:“你说说,我替他出主意,他便是不乐意去求父亲,也犯不着冲我甩冷脸啊。”

她的确不是嫌弃贾政,当年两家议亲,是她高嫁。她祖父是封了伯,虽比贾家的国公低两等,也是实打实的勋贵人家。只是她父亲和叔父读书不成,也不适合行武,她父亲荫了官,勉强做到了五品的同知,当年定下这门亲事,还有祖上的交情,谁不夸她嫁的好。她的亲妹子,当年议亲,还低嫁了皇商薛家,虽说是长房嫡子,可官与商的区别,摆在那里。

周瑞家的劝道:“估计二爷是误会奶奶的意思了。回头找机会,说清楚,夫妻难道还能有隔夜的仇。”

王氏叹息一声:“我自然知道,他也不是一个爱记仇的人。只是你想想,我说的话有没道理。大哥做了东宫太子爷的伴读,二爷却无缘陪皇子读书,老爷子也不说早点替他荫个官,人家理国公府的二房,不也是荫的官,如今都做到实缺的五品了。要是换成大哥去,少说也会是个副队长。老爷子偏心,也不是一天两天了。”

周瑞家的清楚自己主子的性子,从做姑娘起,就有些执拗,只好顺着毛摸:“依奴婢看,不如奶奶明儿跟太太回事的时候,趁机在太太面前提一提。太太素来偏疼二爷,如今既有了机会,还怕太太不替二爷争取吗?”

王氏眼睛一亮:“也是。好在太太还算公平,知道我们二爷委屈,没有一味偏向大房。唉,方才我也是糊涂,我既知道他的脾气,从来都是一根筋,方才真不应该让他求父亲,倒白白惹得彼此都生气。”

周瑞家的奉承道:“奶奶这是关心二爷。二爷便是一时恼了,过后也会想明白的。再说,要是奶奶替他求了好差事,到时自有二爷谢奶奶的时候。”

王氏笑了,随即又皱起眉,说:“只怕今晚他又要歇在后院去。”

贾政与王氏住的小院是两进,正院自然是王氏这个正妻一人独占,后头的小院子,一共两排屋舍,是用来安置贾政的妾室通房的,连屋子都比正院的屋子要低矮一些。

如今贾政名下只有周姨娘一个妾室,住了东边一排三间的屋舍。周姨娘原是贾政的大丫头,王氏怀着贾珠时,安排了她来服侍,不过避子汤一首没有断。说是妾室,并没有上文书,只是如今周姨娘不再当差,安排了一个小丫头服侍,每月二两银子一吊钱,是领的姨娘的月钱。

周瑞家的如何不懂王氏的醋意,她是王氏的陪嫁大丫头,精明非常,当初不愿意当姨娘,自请了王氏,之后便由王氏安排,配了周瑞这个贾政得用的小厮。如今周瑞则在外头做了管事,料理贾政名下的铺子。

周瑞家的笑道:“奶奶何必跟她计较。如今奶奶的珠哥儿立住了,又得太太与老太太喜欢,再过一二年,奶奶再添一个儿子,到时任她能生,也逾不过奶奶去。”

王氏这才高兴起来:“等我再添一个儿女,到时便停了她的避子汤,省得别人还以为我容不下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