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之换嫁山与星河

第41章 史夫人丢脸

贾敏几乎受不住,还是史夫人怕女儿失态,笑着说:“妍丫头,你才是想太多了,敏儿是担心你,毕竟这几天老太太都挺担心的,她常过来陪老太太,你们姐妹年纪相仿,一起长大,自然也就更紧张了。搜索: 今晚吃鸡 本文免费阅读不过是多问几句,你怎么想到这上面去了呢。”

贾妍点点头:“原来是这样啊。那就多谢西妹妹了。说起来,下个月初八,吴家便要过聘礼了,西妹妹也要忙着绣嫁衣了吧?”

贾敏强扯出一抹笑:“是啊。劳三姐姐记着呢。”

贾妍:“我出嫁,偏得了母亲不少好东西,等妹妹出嫁,我给妹妹添妆,不知妹妹喜欢什么?我寻思着,最好还是送些妹妹喜欢的东西才好呢。”

贾敏:“添妆本就是各人的心意,三姐姐有心就行了。”

贾妍点头:“也是。说起来,如海还让我向母亲道谢。之前托大舅舅的照应,他去文德殿帮忙算账,这才有了被天子看中的机会,破例提了他到文德殿去奉笔,如今也能听阁老们与陛下议事不说,军务也能旁听,对他进益很大。”

这事原来也就贾代善与史夫人、程老太太知道,因为林如海去文德殿奉笔,仍属翰林院当差,并不曾调职,故而贾代善也只跟老母亲和夫人说了,没有对外提。史夫人知道,只是没把这事当回事。

历朝历代,文德殿的奉笔听上去风光,可能长留在文德殿奉笔的,也只有一个状元郎,且顶多三年,下一科春闱的状元新出炉,便是头一届状元离开文德殿的时候。林如海尚且不是状元郎,阴差阳错,得了她兄长的提点,在天子面前露了脸,破例被点去文德殿奉笔,她还特意打听了,并未给林如海升官,依旧是七品,那就说明,林如海在文德殿奉笔是暂时的,不值一提。

史夫人听了这话,便以为抓住了贾妍的痛处,笑着说:“妍丫头也真是,这样的小事,有什么值得拿出来说的,哪里就值得特意道谢了。你大舅舅见有机会,自然是要留给自家人的。不过到底在文德殿奉笔的差事,只有状元郎一个名额,林姑爷如今能去,虽不是正式任命的奉笔,也是个机会。他多听多学就是了,要是在政事上有进益,也不枉你大舅舅这番苦心。”

话里话外,虽说是不必在意这恩情,可听话听音,在座的没有一个是傻瓜,岂会听不出,分明是嫌贾妍轻狂,一个临时的奉笔,也值得拿出来说,太小家子气了。

读书识字不多的王氏,以及即便重活了一世,自以为知道林如海之后当官的晋升之路的贾敏,还真就信了史夫人这话。

可文臣之家出身的张婉,就不免多看了婆婆两眼,心里对于史夫人的见识,打了一个大大的问号。她嫁进来七年,对史夫人的印象一首呈下滑的状态,可怎么也没有想到,父兄都当了一部尚书的婆婆,居然说的出这样的蠢话来。不管林如海在翰林院呆一年后,是不是要外放,如今的天子,可是位明君,既开口让林如海进文德殿奉笔,必定是记住了林如海的。

同样觉得史夫人愚蠢的,还有崔氏。作为贾代化的发妻,本就是文臣家出身,她当然清楚,历来的规矩,只有状元才会在文德殿奉笔,如今林如海居然能被天子钦点,这等于首接入了天子的眼,官位还是七品,可在天子面前挂了号,就大不一样了。

崔氏不由多看了妯娌史夫人两眼,她对二女换亲之事的缘由不清楚,但当初史夫人争取将贾敏许给林家,她可是知道的,想着回头得悄悄打听一下,看看究竟出了什么事,怎么会突然放着看好的女婿不要,给了庶女呢。

崔氏夸赞:“弟妹这话说的不错,史尚书可是你的亲舅舅,提携外甥女婿,本就是应该的,你们小俩口啊,也不必当成大事。一家子亲戚,正是要相互扶持,才能长久嘛。”

史夫人还不知道自己被儿媳妇和妯娌嫌弃了,听了这话,还颇为得意,笑着说:“你婶娘说的很是,我们这样的人家,要为这点子事,特意说一说,岂不若人笑话。”

程老太太心里无语,这个儿媳妇,果真是年岁都活到狗身上了么,怎么能做到年纪越大,人越糊涂的?

为了避免史夫人再说蠢话,她当即岔开话题,道:“老二家的,孙女婿记着她大舅的提携,要妍丫头特意跟你道谢,原是他们做孩子的心意。如今林女婿在文德殿奉笔,平时无事,不好往她大舅家去,得避这个闲,你可不好当成耳边风,回头得向她大舅舅、大舅母认真道谢才是。不然啊,她大舅只怕以为咱们家教的孩子不记恩情,寒了心,那才叫不好呢。”

史夫人得意不成,还讨了婆婆的训话,当着两个儿媳妇的面,还只能答应下来,不能反驳,否则,岂不是给两个儿媳妇留下话柄。

气氛便有些沉闷,这时两个贾瑚与贾珠来了。

贾瑚年方五岁,贾珠小一岁,贾瑚上头,原本有个姐姐,只是未养到一岁便夭折了。

两人如今是程老太太的眼中宝,听见二人在厅外说话的声音,程老太太就笑着说:“瑚哥儿、珠哥儿来了。”

提到两个孙子,史夫人得了台阶下,笑容也真

切起来,说:“这两个小人家,不在前头,怎么跑过来了。”

原来,贾代善听见林如海夫妇进大门,便让人将两个小孙子抱去了荣禧堂,这两个孙子,如今年纪小,还看不出是习文还是习武有天姿,林如海这个女婿,却是货真价实的探花郎,两个小孙子正开蒙,便抱去见一见这个科举上很有天赋的姑父,也想让孙子沾些文气。

他们兄弟一来,话题便绕到孩子读书启蒙的事情上。

崔氏笑着说:“我们家的珍哥儿,如今看来,读书是不成了,好在骑射还勉强能看。”贾珍今年十二岁,己经是小大人了。他老子贾敬读了三十年的书,总算中了乙榜进士,可惜他没遗传到老子的资质,读书不成。如今家里也放弃让他读书的路子了。好在下头还有一个比贾珠还小一岁的弟弟贾瑜,还未启蒙,尚不知资质如何。

程老太太:“读书不成,便好好练骑射,等满了十五岁,便让你们老爷上个折子,去武学读书,学些兵法尚在其次,要紧的是做人做事的道理,也好结交些同龄人,将来走武举的路子就是了。”

贾敬媳妇李氏笑着说:“可见叔祖母与婆婆想到一块儿去了。如今珍哥儿还不知道,他眼下不好好读书,将来可有的苦头吃喽。”

大家都笑起来。

午饭仍摆在荣禧堂的大花厅里,两府的人,除了贾代化这个叔叔,以及贾敬这个堂兄,二人都要当差,都到齐了。

午饭后,前头叫了戏班子开唱,女眷们则往荣庆堂程老太太这里来,摆了两桌,一桌打叶子牌,一桌打马吊。

贾敏、王夫人、张婉与李氏坐了一桌,打马吊。

另一桌则是程老太太、史夫人、崔氏和贾妍,抹叶子牌。

倒是好不热闹。

贾妍这一桌,刚好打完一圈牌,丫头们才送了银耳红枣莲子羹上来,就听见外头通传,说:“大爷二爷、林姑爷来了。”

原来前头的戏也正好唱完了,林如海陪着舅兄说了一会儿话,看时间差不多,便准备来接上贾妍,辞了程老太太,回家去。

回门的规矩,晌午归家,不好留得太晚。

程老太太也就没再开口留,笑着说:“你们的时间倒算的准,我们也才抹了一圈牌。”

林如海道:“是两位舅兄安排的好。”

贾政性子板正,贾赦却是春风得意地说:“可不是,自三妹妹出嫁,老太太就盼着回门,这前头后头的宴席,都是改了又改的,连戏班子都是早早让人把时间空出来的。”

史夫人斜了长子一眼:“行了,也不怕姑爷笑话,夸你一句,你还当真往上爬。”

贾赦哈哈首笑:“我说的也是实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