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8章 七府士子共诗题映日荷花别样红
第128章 七府士子共诗题——「映日荷花别样红」
秦淮河上烟波渺,画舫珠帘卷诗潮。d我`?(的d¥书?城:?? *最|:新ˉ·u章]节o?更^新.&?快°?¥
江行舟临风而立,挥毫泼墨,一篇《望海潮·东南形胜》已成,跃然纸上。
[战词鸣州]——
“咚!
咚!
咚!
咚!
咚——!”
文庙五声钟鸣震彻九霄,
金陵城上空,奇观遮天蔽月——
千骑玄甲破云来,铁马冰河入梦遥。
此篇鸣州诗词,爆发才气,所化一千精骑兵列阵,簇拥着金甲大将,兵锋直指钱塘怒潮。
铁血肃杀之气席卷长空,竟将金陵城的天幕都染作霜色,散发出恐怖的军阵威压。
金陵城外,一座万卒步甲大营中,老兵手中长矛无风自鸣;
金陵城水寨,三百艘楼船之上,旌旗猎猎如临大敌;
金陵城墙,一排排守城戍卒,皆按剑北望,恍见一道烽火狼烟自东南升起,遮天蔽日。
满城武卒,无不脊背生寒,感到惊悚——仿佛听见金戈铁马踏碎山河的杀伐之音,一场迫在眉睫的血战即将爆发。
良久,
金陵城上,那遮天蔽日的兵戈幻象,恐怖天威,方才渐次散去。
秦淮画舫,灯火如昼。
案上《望海潮·东南形胜》宣纸无风自动,墨迹未干,却已凝成一页战词首本文宝——
金辉流转,锋芒隐现,竟隐隐传出铁马冰河之音,似有千军万马藏于字里行间。
画舫之内,
江南十府众文士屏息凝神,眼中既有惊叹,又难掩艳羡。
诗会短短一个时辰,江行舟竟已写就一篇[达府]、两篇[鸣州]级首本文宝!
此等才情,便是金陵世家,亦难望其项背。
金陵府的世家大族,莫不是数百年积累,族中进士辈出,甚至翰林,十代文脉滋养,方得底蕴深厚。
可江行舟,不过一介寒门布衣,竟能以一己之力,与金陵世家底蕴争辉!
实在是,叹为观止!
杭州府徐灿明、苏州府唐燕青、扬州府祝贺知等人目光灼灼,蓦然扫向江南十府其余各府士子。
此刻,尚有七府士子未出题——江州、常州、宁江、绍兴、嘉兴、松江、湖州。
“诸位,该你们出题了!”
徐灿明持扇道。
众人面面相觑,一时竟无人上前。
谁愿自取其辱?
苏州、扬州、杭州三大府士子,底蕴深厚,向来是江南道才气最顶尖。
尚且被江州府第一才子江行舟,压得抬不起头,其余各府若贸然出手,岂非自取其辱?
“绝不能再写本府名胜!”
“若我等回去,如何面对本府父老?”
其余各府士子,窃窃私语。
——自家本府的第一文士名胜,竟被一个外府士子写得惊天动地,而本府子弟却束手无策!
此等耻辱,如何咽得下?
常州府一秀才忽而击掌:“不如……第四道诗题写‘江南'?“
“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对!若写江南,纵是鸣州佳作,也是我十府共荣!”
众人目光闪烁,暗自盘算。
——江行舟,难道能以一己之力,写出江南名篇,压得江南十府士子尽低头?
“好不要脸!”
唐燕青拍案而起,指着众人怒喝:“凭什么我苏州、扬州、杭州三府,皆只输了本府名胜——寒山寺、二十四桥、钱塘江!而你们却要拿整个江南作赌?”
“不错!”
“岂有此理!”
苏杭扬三府士子纷纷怒斥,画舫内顿时喧哗如市。¨s′o,u·s+o-u`2\0-2`5+.?c¨o*m?
“那写'荷花'如何?六月盛夏,正当咏荷时节。”
有人提议。
“荒谬!‘荷花'乃天下文人共咏之题,岂能容你们这般糟蹋?”
“依我看,就该写各府名胜!”
“对!既是江南十府诗会,就该公正,堂堂正正,各出一题.不可投机取巧!”
画舫之上,众士子争执不下,声浪几乎要掀翻秦淮河的夜色。
可七府士子,有苏、杭、扬三府士子的前车之鉴,自然是绝然不肯再跳火坑——江南十府名胜,谁家能挡得住江行舟那支惊世骇俗的笔?
“江南十府才俊,且听老夫一言!”
一道苍劲浑厚的声音自明月楼雅间传来,如洪钟大吕,瞬间压过秦淮画舫内的喧嚣。
众士子们循声望去——
但见秦淮河畔,明月楼雕花轩窗大开。
一位鹤发童颜的老者凭栏而立,青
衫磊落,气度沉凝。
正是翰林学士,江南文坛泰斗周敦实!
刹那间,
画舫上针落可闻。
苏州才子唐燕青慌忙整冠,扬州名士祝贺知立即起身,连方才争执最凶的杭州徐灿明也急忙噤声。
三百余名江南士子齐齐拱手,执弟子礼:“晚生、后进,见过周老大人!”
夜风拂过秦淮河面,吹动老翰林腰间玉佩叮咚作响。
他目光如炬,缓缓扫过众士子,最后目光落在画舫中间的江行舟身上,眼中闪过一丝赞许。
这一眼,似已看透江南未来数百年文运——江行舟定然是江南道十府文坛,数百年来第一人!
江南十府士子与金陵十二家子弟,神情无不肃然,肃立拱手拜见。
这位执掌《江南雅集》十余载的文坛泰斗,此刻临风而立,须发皆白却精神矍铄。
他腰间玉佩在夜风中轻响,手中一柄湘妃竹折扇轻摇,说不尽的儒雅风流。
“请老大人赐教,后进洗耳恭听!”
顾雍连忙上前一步,恭敬问道。
周敦实目光扫过满座才俊,他轻抚长须,朗声道:
“今夜《金陵十二家》诗会,已诞生达府之作一篇,鸣州之诗两首,实乃本诗会前所未有之盛况,可谓圆满。”
“江南十府文脉同气连枝,不可因一时意气伤了和气。”
“老夫提议,剩余七府士子共出一题,作为诗会终场,诸位以为如何?”
话音未落,画舫上已是一片哗然。
——这分明是要给那七府士子们一个台阶下!
“大人高见!我等自当遵从!”
江南十府士子闻言,顿时松了一口气,如蒙大赦,纷纷长揖到底。
——三府已败,若再被江行舟连斩剩余七场,日后江南十府士子,恐怕见江行舟而有惧色。
周敦实目光温和,扫过众年轻士子,最后落在那道青衫磊落的身影上:“江南十府秀才,当以江州江行舟为第一。”
他轻抚长须,笑道:“江行舟,这最后一题,不如由你来出?”
“是,周老大人!”
江行舟从容出列,衣袂在夜风中猎猎作响。他拱手一礼,声音清越如碎玉:“学生斗胆出题。”
——这一声应下,满座才俊心头俱是一颤。
江州府第一才子江行舟出题,也不知会出什么难度的诗题?!
画舫之上,
江行舟负手而立,目光掠过江南各府三百士子。*白^马!书\院! +已¢发+布*最+新`章,节·
“周老大人既言七府共题,如今时值六月,金陵荷花处处,便以一个‘荷花'为题眼。”
他抬眸望向秦淮河畔摇,声音清朗:“此外,再加一个小小的限制,若出现景观,必须限定在我‘江南道’境内——!
便以此,为诗会终场之题,诸位以为如何?”
——此言一出,
七府士子如释重负,纷纷抚掌称善:“妙极!以‘荷花’为题,诗题正合时令。限定在江南境内,也是我等擅长!”
这道“荷花”题目极为常见,限定“江南”之地,并无难度。
而苏杭扬三府秀才们却是神情无奈。
既然是七府共出一道诗题,自然不能挑选一府特色,唯有以“荷花,限江南境内”为诗题最好,他们也只能接受这个题目。
“善!‘荷花’,江南最是寻常物!
也最见真才实学!”
周敦实在雅间内重新落座,捋须轻笑,眼中精光闪动。
画舫内,墨香氤氲。
江南十府的三百余位才子们,执笔如剑,额角沁汗,却无人顾得上擦拭。
案几上,宣纸铺展,狼毫饱蘸浓墨,每一笔都似在搏命。
——这是他们最后的机会!
有人咬紧牙关,笔走龙蛇;
有人闭目沉吟,指尖轻叩案几;
更有人面色涨红,连袖口沾了墨渍都浑然不觉。
败给江行舟尚可忍,但若连其他九府都不如.未免颜面无光。
“啪!”
有士子过于专注吃力,一支紫毫突然折断,碎屑纷飞。
裁判顾雍负手而立,在画舫内踱步,目光扫过那一张张或紧张或苍白的脸,微不可察地摇了摇头。
案上诗笺渐满。
或清丽如“棹破琉璃影”,或雄浑似“气吞云泽”,更有“藕丝牵作太湖舟”这等妙句.
——可惜,终究少了几分才气。
一炷檀香燃尽,江南十府众士子搁笔交卷。
裁判顾雍执卷品评,眼中渐露惊色。
许是这“荷花,限定江南境内”之题正契了众才子们此刻的心境,佳作竟如雨后新笋般纷纷涌现——
“[达府]一篇!”
“[出县]十篇!”
“[叩镇]五十篇.[闻乡]二百有余!”
顾雍声音陡然拔高,“闻乡以下者,不过寥寥十余篇,想是心绪难平所致!”
满座哗然。
周敦实抚掌而笑:“一炷香内,竟然能得如此佳作,不愧是我江南道十府的菁英!”
清风穿舫,
——这唯一达府之作,竟是韩玉圭的《踏莎行·吴娃莲花桥》!
[《踏莎行·吴娃莲花桥》
柳蘸金波,桥横香雾,
吴娃笑指莲开处。
水晶帘外月轮高,
霓裙曾印青苔路。
酒醒三更,愁生几度,
玉箫声断谁人顾?
欲寻旧梦问姮娥,
清辉已满归时渡。]
此篇一出,
韩玉圭的词笺,各色异像勃发。
刹那间画舫内充盈着一片霞光,莲花香如雾,月轮高照,令人酣然酒醉。
刹时间惊艳四座,引画舫众文士赞不绝口。
“妙哉!”
顾雍激动的以指叩案,溅起半盏茶汤,
“「金波」二字,典出《汉书·礼乐志》「月穆穆以金波」,既指光辉映水,粼粼波光,亦暗藏「月」字。”
“「吴娃」,点出江南风情——承题点睛!”
“尾句,一个「满」字既写月光,亦喻愁思盈怀,「归时渡」与首句「桥横」,遥相呼应心思巧妙!”
“江州府,不愧是才子辈出,层出不穷!”
众士子环绕案几,指指点点,纷纷大赞。
韩玉圭面色潮红,被众人捧的笑不拢嘴,“不敢当江兄珠玉在前,小弟倍感压力。
此篇乃呕心之作.不曾想,竟然得一篇[达府]咏莲之作!”
他声音发颤,袖中指尖仍在微微痉挛——青衫后背已透出大片汗渍,恍如刚经历一场文战。
方才那「归时渡」的「渡」字,已经耗尽了他最后的一分文心才思。
这一篇,他所有潜力都逼出来了。
待他回去金陵客栈,定得好好大补,修养三日三夜,才能恢复才思。
满座士子目光灼灼,无不是神情羡慕。
谁都知道,诗词文章“妙手偶得之”.灵感如同荷尖露珠,稍纵即逝。
在《金陵十二家》诗会上,灵感喷发写出这样一篇[达府]诗词文章,平生足以为傲!
秦淮画舫。
江南十府三百士子,众人皆做完一篇“荷花”,仅剩江行舟未动笔。
他是习惯待众人完篇,方才落墨。
画舫忽静。
三百士子屏息,看江行舟终于提笔。
笔锋未落,先有文气在宣纸上晕开淡淡涟漪。
江行舟在案前,略一斟酌。
写六月时令莲花,且在江南境内的诗词名篇极多!
但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无疑是千古名篇,咏莲之巅峰!
他手腕轻抖,笔尖绽放青芒,笔走龙蛇:
[《西湖咏荷》
毕竟西湖六月中,
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顾雍痴痴怔住,手中的茶盏“当啷”坠地——
墨迹未干,秦淮河畔,骤起蝉鸣。
满座忽闻荷香。
满船士子齐声惊呼——
江行舟腕底青芒吞吐,宣纸上竟然凝出半亩方塘——
那赤色荷花竟在纸上蔓延开来,将三百双瞳孔都染成霞色!
“轰!”
词成——[鸣州]!
案上,刹那间光芒万丈,天地共鸣。
那宣纸上的墨迹,正在自行演化成一副丹青西湖!
整座金陵城已陷入异象——
接天莲叶,凭空自生,迅速覆盖了整座金陵城内外,所有的荷塘,水洼,水桶之地。
千顷碧波无风自动,枯荷残梗瞬间返青。接天莲叶如翡翠潮涌,眨眼漫过十二座画桥。
街头巷尾,
青石板缝里钻出赤红菡萏,瓦当滴水化作莲蓬。
有老妪惊觉手中竹篮,不知何时盛满了带露新荷。
金陵城,御沟金水,澄澈见底,荷叶满溢。
九曲阑干上,朱砂描金的缠枝莲纹竟似活了过来,在琉璃瓦下游走如蛟龙!
“鸣州,又是一篇[鸣州]——!”
“山水诗词之巅峰!”
“咏荷诗词之巅峰!”
“西湖诗词之巅峰!”
“才气诗词之巅峰!”
“千古绝唱!非亲眼见西湖六月者不能道!”
三百士子呆立画舫,看手中茶盏,一朵朵才气凝成的莲花——
每一片莲花瓣,都映着那句「映日荷花别样红」!
若说,韩玉圭那篇《踏莎行·吴娃莲花桥》,他们还可以点评一二,分析典故出处。
江行舟这篇《西湖咏荷》——雄健明快,宛若惊雷!
诗文之妙,不需推敲品评,
但凡目光所及,便如明珠出匣,光华自现,任是黄口小儿还是耄耋老叟,无不为其倾倒。
杭州府秀才徐灿明忽而捶胸顿足,仰天恸哭。
“杭州,西湖!
咏荷!”
他们杭州府士子,终究还是没能守住“西湖”,这处杭州士子们的文题圣地!
江行舟这篇《西湖咏荷》横空出世,虽未尽揽西湖神韵造化,却也至少写尽了三成文气!
明月楼内。
檀木案几的缝隙间,忽有青翠莲茎蜿蜒而出,长出莲叶须根,转眼间舒展成碧玉般的圆叶。
冷透的茶汤无风自动,涟漪中心浮出一抹嫣红——
周敦实的白瓷盏中,竟绽开一朵赤焰般的红莲。
他将这朵赤焰荷花摘下,
“啵”的一声轻响。
老翰林指尖一触,整朵莲花便化作才气流霞,顺着经脉游走全身。
——他顿时感到体内才气如逢甘霖,文宫深处响起才气恢复,清越的拔节声。
“好一个『映日荷花别样红』.!
此篇《咏莲》,已是才气诗词之巅峰!
纵然才气耗尽,仅一朵红莲,刹那间便可恢复!”
老翰林面露震惊之色,凝视指尖残留的霞光,忽觉自己已经苍老。
这世间,已是年轻人的天下!
周敦实指尖尚残留着红莲余韵,
他望向窗外——
秦淮河上,万千红莲仍在燃烧,金陵城内才气喷发,直冲云霄!
那赤焰映得老翰林须发皆红,恍如重回少年时。
“老夫竟被这满城异象迷了眼。”
他摩挲着茶盏上未散的莲香,忽而失笑:
“这孩子也不知是谁家妖孽?
如此惊才绝艳!
一篇《西湖咏荷》,冠绝江南十府,写尽了‘咏莲’诗题的才气!”
“周大人,您难道还不知他是谁家的儿郎?.说来,您应该也认识!”
进士诧异道。
“谁?”
周敦实诧异,疑惑。
“江晏之子江行舟!
当年,我还和江晏兄一起同赴京赶考!
他考中金科甲榜三十二,留在帝城,晋升镇妖司御史大夫。
只是后来,唉~!”
那进士不无遗憾的说道。
周敦实闻言,顿时愕然,记忆中潮水一般涌来。
二十年前,那来自江州府的青年,也曾经在江南道金陵府,搅动半城烟雨,堪称江南道士子顶尖前三之列。
当年,那个梅雨时节叩响他院门的青涩青衫书生,还曾经向他请教过文章,探讨学问,颇有师生情谊。
“竟是故人之子!”
周敦实望着画舫上那道身影,一时怔然。
难怪,那眉目间的神采,依稀有几分当年江晏的模样,却又多了数分凌厉锋芒。
他心中不由生出几分唏嘘,更添三分亲近。
“此子文采,已远胜其父。”
老翰林低声轻叹,“一场诗会,一首[达府],三篇[鸣州]!
《寄扬州二十四桥》、《枫桥夜泊》、《望海潮东南形胜》、《西湖咏荷》,搅得满城风雨,江南十府才子尽皆俯首。
诗会千篇锦绣文章,竟无一人能撄其锋芒!”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