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五十九章 誓死追随,为匡扶少主为前朝复国
第四百五十九章? 誓死追随,为匡扶少主为前朝复国
赵君曜离京,最初并没有引起所有人的在意,因为赵君曜经常三五天不上朝。
但,皇上已经下旨,废除之前增加赋税、提高税率的决策,可京城的粮行并没有开张。
随着城中乞讨的百姓越来越多,很多高门大户的家里都没有了存粮,这就引起了朝臣的重视。
“太子殿下,因为之前的皇商沈家获罪,到目前为止还尚未挑选出合格的皇商,所以……”
六部中,最慌的是户部。
朝廷每年都会从各地收粮,也有粮仓,但粮仓不在京中,因此远水解不了近渴。
“挑选不出合适的皇商?沈家不是还有个沈知意?”太子也就在这个时候想到沈知意。
“自从沈家获罪之后,沈家所有人全部发配,至于沈家那位公子,也不知下落。”
户部找过顺天府,沈家名下所有的铺面包括宅子全部充公了,查到的在沈知意名下的铺面也全部关张。
“而且,目前京城中的粮行都在武成王府的秦酒和沈知意名下,若想缓解京中的现况,就只有求助武成王。”找不到沈知意,还有武成王府,这也是顺天府给户部的建议。
王诩站在所有朝臣的最前面,一言不发。
沈知意早就在太子发布增加赋税之时,在店铺关张之后,去了城外的庄子上面。
而沈家和秦家所有的粮食也都储存在城外庄子上,毕竟那里有田地,主产也是粮食。
而太子在无法处理的情况下,安排人去武成王府请赵君曜,自然是见不到人的。
“皇叔不在府中?去哪了?”
赵君曜的行踪一向飘忽不定,但此时正逢京城动荡不安,按理说赵君曜不应该在这个时候离开。
“这个……老奴不知。”武成王府里的下人嘴很严,什么都打听不出来。
“再去问,就说是父皇的口谕,务必问出皇叔的去向。”太子吩咐。
“是,老奴马上就去。”
太子不知道的是,也就在太监第一次去过武成王府后,武成王府里的下人也都撤离了。
整座王府大门紧闭,里面也已空无一人。
而这个时候,赵君曜带着萧观音以及十八骑,已经顺利的和神策军汇合。
汇合的地方就在永平府,在芜州和济州只见,已经距离京城不远了。
“少主!”
多少天没有天曜京城的消息,当百里玄策一见到萧观音,悬着的一颗心终于落了下来。
萧观音点点头,第一句就是夸赞百里玄策:“做的不错,比我想象的行进速度要快。”
比她和赵君曜估计的速度要提前了两天,也就是说神策军这一路都没有耽搁时间。
永平府面积不大,比起前面的济州和后面的芜州,这里只有一座县衙。
“少主,神策军除了留下驻守各城的将士之外,其余人全在这里了,敢问少主可是明日向天曜京城进发?”
从这里到天曜京城也就两天,兵临城下那是轻而易举。
“不急,先把檄文张贴出去,我要在永平府以前朝萧姓的名义起兵。”
而根据他们的约定,暗卫也会通知还滞留在京城的人,今夜开始京城也会被张贴起兵的檄文。
即便就是此刻朝廷接到了有关城池失手和攻占的奏折,那也是为时已晚。
当晚,永平府的县衙就先贴出了檄文,同一时刻的京城中,也到处张贴了相同内容的檄文。
而天亮后,萧观音就身着战甲,英姿飒爽的站在了永平府的城门楼上。
“众位将士,今日我萧观音以前朝萧姓嫡系后人和本朝被无故灭门的萧家之女名义,在此起兵,讨伐天曜皇室,诛灭暴虐滥杀的天曜皇帝!”
天下四阁里的所有人,包括神策军早就知道自己的使命,他们的存在就是为了等这一天。
“我等此生惟愿,为匡扶少主、为前朝复国,誓死追随!”
由百里玄策以及神策军的几位少将带头,高高举起手中的武器,呐喊示威。
十万神策军的声音,传遍了整个永平府,也振奋了神策军军中的士气。
而天曜京城中,太子还在为无粮的事情烦恼不已,第二天上朝的时候,就见朝堂上的众朝臣一个个跪在地上不敢抬头。
就连王诩,也跪在了众位朝臣的前面。
“怎么回事?”太子一看这气氛明显不对。
以往就是有天大的事,也不可能在上朝时,群臣都跪伏在地。
还是王诩立直上半身,拱手行礼道:“今日一早,京城内外被人张贴了无数的檄文。”
“檄文?什么檄文?”一直宫中的太子根本就不知道外面发生了什么。
这时,跪在靠后的一个三品官,讨好似的从衣袖中掏出一卷檄文,展开后递了上去。
太子接过一看,眼睛都瞪的像铜铃一样。
檄文上写的内容,主要是如今三国皇室如何剿灭前朝皇室并三分天下之事。还有就是,檄文说
明了是神策军攻城略地,而带领神策军的人则是前朝的萧姓后人。
“太子殿下,今早臣接到了济州方向的消息,说是有一股不明势力已经过了芜州,正在前往京城的路上。”王诩又说道。
和王诩一同看到这本奏折的,还有六部其他的官员,包括尚书和侍郎,都可以作证。
“什么?”太子不但心中一惊,脸上也露出大惊之色。
因为芜州确实离京城不远,所谓的不明势力应该就是檄文上的神策军。
这时,兵部尚书又禀告道:“殿下,为今之计,是集结京城现有的所有兵力,抵抗外敌。”
宫中有数千的禁卫军,京城附近还有驻守京畿的禁卫军,加起来也有几万人。
如果想从南楚和北魏的边关调遣大军,那还需要时日,一时半会儿是无法赶到京城的。
可惜之前暗部的死士全部坍塌的皇陵砸死了,否则加上暗部的几万死士,也足够解京城之威。
“父皇的病刚刚见好,此事先不必惊动父皇,集结兵力抵抗外敌之事,就由孤亲自前往!”
太子这个时候挺身而出,完全是认为朝中还有那么多支持的大臣,只要他指挥得当就能守得住京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