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五十章 推波助澜,一条贼船上的人
第四百五十章? 推波助澜,一条贼船上的人
这还不算,萧观音也提前安排乔装的暗卫去了定州。
粮草抢了也不好运走,在萧观音出的主意下,派去的暗卫半夜偷出来后,就将整袋的粮食丢在了定州城内。
因此定州城的百姓有一大早天未亮出门的,就见城中各个街路上全是整袋整袋的东西。
百姓起初并不清楚里面是什么,有好奇的百姓打开一包,粮食顺着口袋就撒了出来。
“是粮食!这里面有粮食!”
伴随着其中一人大喊,其他的百姓也纷纷打开距离自己最近的袋子,一样也都是粮食。
“这么多粮食?我们有粮食了。”
定州这里主要有草甸,定州城的百姓也大多在草场上劳作,割草再晾干。
而定州这里的田地非常少,几乎种地的百姓勉强能果腹,种植出的粮食大部分都上缴了。
所以,定州百姓所吃的粮食都是从最近的省城用干草换来的,收入也是微乎其微。
这一批粮食,就是去年当地百姓辛苦种植出来的,如今等于是物归原主。
有的心眼子活泛的百姓,不声不响的将整袋的粮食搬走,但虽然不说还是被其他百姓看在眼里。
于是,一传十、十传百,大家纷纷走出家门效仿,开始各搬各的。
等到官府的人赶到,街上早就没有了粮食的踪影。
官府的官差派人前去各家寻找,但百姓们都以各种方式将粮食藏了起来。
寻找未果,这又是要送到边关的粮草,定州的府衙立刻派快马到京城递上奏折。
因此,奏折先到了王诩和赵君曜的手中,在早朝上被送到了太子面前。
“粮草消失?怎么可能!”太子不相信粮草会自己消失。
是个正常人都认为粮草不会自己消失,肯定是人为,但究竟是何人所为,就不得而知了。
“皇叔,会不会是劫匪所为?”太子问赵君曜。
“太子问本王,本王也从未去过定州。”
“但是皇叔有剿匪的经验,不是吗?”
“本王记得,当初皇上是派太子你先去剿匪的,而且剿匪的功劳也都是太子的。”
当初因为南方织造局的货物被抢,皇上先派太子前去,整件事的功劳都归了太子。
就算现在要去剿匪,赵君曜也会以各种理由推诿,他才不会在这个时候去给萧观音添堵。
“臣以为,定州那个地方本就贫苦,究竟是不是劫匪所为还无法定论,不如让当地官府先调查一番再定夺。”王诩说道。
“不妥。”王诩的提议被赵君曜驳回,“当地官府只会速速结案,搞不好会把罪名推到当地百姓的身上,那当地的百姓就会蒙上不白之冤。”
“那王爷说,当如何?”王诩看向赵君曜。
两人争论时,其他的朝臣都不会插嘴,因为这两人常常会因政见不同而相互反驳对方。
而太子也不会站出来,因为太子还巴不得他们两个人有矛盾,这对太子是有好处的。
“当务之急是先将粮草运送到边关,所以本王认为,先让皇商沈家去筹集粮草,总不能耽误了边关大军的众将士。”
沈家是皇商,是为皇家采买的,所以交给沈家筹集粮草也很正常。
“臣同意武成王的建议。”
“臣也附议。”
其他能说得上话的朝臣们也站了出来,这其中也包括太子一党的官员。
如今也没别的办法,沈家是皇商,接下这个事也是当之无愧的,所以太子也同意了。
可当沈恒拿到圣旨时,整个人都惊了,当着传旨太监的面,沈恒不好发作。
等传旨太监一走,沈恒就气的将圣旨都摔在了书案上。
“让我去筹集粮草,我哪里还有银子?”
沈家现在欠了一屁股债,镇守在北魏边关的大军怎么也得十几万两银子,让他去哪里筹那么多粮草?
而赌坊赚来的银子,也是入不敷出,这还不说,为宫里采买所用的银子都已经提前预支了。
“备轿,去太子府。”沈恒决定亲自去太子府和太子说明目前沈家的困境。
沈恒为了沈家也是拼了,从拿到圣旨后就去了太子府,生生的在太子府门前等到傍晚,等到太子回来。
“太子殿下。”一见到太子,沈恒就跪下了。
“沈恒,孤不是让你去筹集粮草了?你怎么在这里?”太子都没请沈恒进入太子府,甚至一杯茶都没有。
“沈家的情况,太子殿下是知道的,沈家现在是真的拿不出银子来筹集粮草,还请太子殿下体恤沈家。”沈恒真不是哭穷,是说的每句话都带着恳求。
“体恤?那谁来体恤孤?”太子一副小人得志的面孔,毫无曾经沈家对他的一丝恩情,“沈恒你知道的,如今父皇病重,也是孤正在夺权的重要之时,你若是坏了孤的事,小心你沈家全家人的性命!”
沈恒猛地抬起头看着太子,完全没想到太子的心会如此的狠,甚至还拿沈家人的
性命威胁他。
“还请殿下念在沈家帮过殿下的份上,放过沈家。”沈恒只想求太子不要牵连沈家其他人。
太子不屑的看了一眼沈恒,吩咐跟着的随从,“关门!”
他这一天已经够累了,哪有心情和沈恒纠缠,再说他也知道国库本就没银子,不找沈恒找谁?
跪在太子府门外的沈恒,就眼睁睁的看着太子走了进去,太子府的朱漆大门关上。
而在太子府门外发生的这些,包括沈恒求到太子面前,萧观音在第二天就知道了。
“去告诉找来的那些人,可以在四海赌坊动手了。还有,按照沈知意送来的名单,派人乔装去各个府上要银子。”萧观音吩咐道。
她既然布了局,就等着一个契机。
而赵君曜和王诩在朝堂上推波助澜,也成就了这个契机。
沈家筹集粮草这事,只是一个开端。
这一次,她要让沈家彻底的万劫不复。
当然,她的所作所为不会暴露在人前,而背锅的人则是太子。
既然太子和沈家是一条贼船上的人,那就该一起承受,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