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3章 监军都督

把袁氏兄弟一并收拾了?

苏曜的话听得众人皆是心头一凛。

贾诩立刻会意,补充说:“唐公英明。依某之见,我们还可派出一位监军都督赴其营中监视袁绍动向,同时联络徐州刺史陶谦和荆州刺史刘表动员其兵马出战,对袁术形成合围之势。”

“监军都督?这倒是个好主意、”

苏曜听了微微一笑。

监军,乃是古代战争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

其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便已初现端倪,主要肩负着监督军队行动、确保军令畅通以及防范将领拥兵自重等多重使命。

在军队出征之际,监军如同高悬的明镜,时刻监察着军队的每一个行动环节。

小到士兵的日常操练和行军途中的纪律执行,大到作战时的战术部署与战略决策,监军都需密切关注,若有差池还有权对其进行及时的纠正。

对于将领而言,监军的存在宛如一把双刃剑。

一方面来说,监军可凭借其敏锐的观察力与丰富的经验,为主将提供参谋和建议,避免因将领个人的疏漏或偏见而导致战略失误。

而另一方面,监军的监督也是对将领权力的制约,分其事权,无法一言专断,不敢肆意妄为,尤其是对于有拥兵自重嫌疑的将领来说,监军的存在就更是碍眼。

故而,当中央威严不坠时,朝廷的监军便成为了维护军队稳定、保障战事顺利推进的关键因素。

如大汉的都督全称其实就是督军御史,是监督诸军、战事结束后要回师罢官的流官。

只不过随着时代的变迁,都督也逐渐从事毕即撤的流官变成了常任官制,就此变成了军事一把手。

而如今,袁本初既然领的是朝廷的诏令和军队,那再派个监军都督过去,自然也是天经地义的事情。

苏曜心中暗自思忖,目光在众人身上缓缓扫过,试图从他们的神色中寻找到那个最为合适的人选。

一时间,政事堂内一片寂静,众人皆在等待着苏曜的决断。

“唐公,依臣愚见,郭嘉郭奉孝可担此重任。”

荀彧见苏曜久久未语,率先开口举荐道:

“郭奉孝智谋过人,行事不拘一格却又能切中要害,且其对人心的洞察极为敏锐,定能在袁绍军中周旋自如,将其一举一动及时传报回来。”

苏曜微微颔首,郭嘉的才能他自然是知晓的,但且不说如今郭嘉还有审计司的任务要做,就单说这监军任务艰巨,他一时间就有点不太想放郭嘉过去。

这倒不是他觉得郭嘉办不好此事,而是如今毕竟不是和平年代,他与袁绍貌合神离,稍有差池这监军就会人头落地,让郭嘉冒这个险是否有必要呢?一时之间苏曜倒还有些犹豫。

正好,这时王允也对此提出了异议:

“荀侍郎,郭奉孝虽有大才,但行事过于跳脱,监军一职关乎战事全局,容不得半点马虎。若是因他的随性而误了大事,那可如何是好?老臣以为,还是稳重之人更为合适。”

朱儁也点头附和:“王大夫所言极是,监军既要监视袁绍,又要协调各方,还需应对战场的突发状况,稳重谨慎方能胜任。”

苏曜沉思片刻,目光落在了一直沉默不语的卢植身上:“卢公,你对此事有何看法?”

卢植缓缓抬起头,神色凝重,目光中透着深思熟虑。

他轻抚胡须,沉稳开口:“唐公,依老臣之见,皇甫嵩将军堪称监军的不二人选。”

“皇甫将军历仕两朝,战功赫赫,早年平定黄巾之乱,威名远扬,在军中素有威望,其为人刚正不阿,忠诚不二,对朝廷的忠心日月可鉴。”

“且皇甫嵩久经沙场,深谙军事谋略与战场局势,无论是行军布阵,还是应对突发变故,都有着丰富的经验。”

“袁绍虽野心勃勃,但面对皇甫嵩将军的威名,想必也不敢轻易造次。”

苏曜微微皱眉,陷入沉思。

皇甫嵩的威名他自然知晓,此人确实是一位不可多得的良将,在朝野威望极高,之前说服刘虞更是又立一功,足以见其可靠。

唯一的问题就是皇甫嵩毕竟年事已高,身体状况是否还能承受监军这份奔波劳累的差事,成为了苏曜心中的一大顾虑。

“唐公不必担忧。”卢植拱手道,“皇甫义真虽年过六旬,但每日仍坚持习武,前日还与老臣比试箭术,三箭皆中靶心。让他坐镇后方督军,绝无问题。”

正当苏曜准备应允时,贾诩突然轻咳一声:“唐公,下官倒有个两全之策。不如以皇甫将军为都督,郭奉孝为军师祭酒,再让关将军为其副手。如此既显朝廷重视,也可统合地方联军,不至于各自为战,为术贼所乘。”

苏曜眼前一亮:“文和此计甚妙!就这么办。”

说着转向荀彧:“即刻拟旨:车骑将军皇甫嵩加持节都督,郭嘉为军师祭酒,领关羽等诸军南下驰援,配合袁绍。”

“然后再给徐州刺史陶谦和荆州刺史刘表发信,让他们动员兵马,与朝廷大军配对袁术形成合围之势。”

“嗯?”

一直沉默听讲的侍中董承突然发出一声诧异的声音:

“荆州刘表不是据报与袁术暗通款曲吗?咱们给他下诏又有何用?”

“正因如此,才更要给他下诏。”

贾诩轻摇羽扇说:

“刘表若抗旨不遵,便是公然叛逆;若遵旨出兵,则与袁术反目成仇;若是阳奉阴违,那逃不掉一个事后问责的缘由,无论他在此次大战中如何选择,结果都对我们有利。”

“正是如此,不过徐州的话“

苏曜说话间将目光转向荀彧:

“文若,你还需再拟一道密旨给陶谦,就说朝廷知他徐州兵少将寡,许他量力而行,主要提供水师即可。“

荀彧会意,拱手应道:“臣明白。“

议事已毕,众臣纷纷告退,苏曜则独自站在沙盘前,双手抱胸,闭着眼睛,通过系统战略地图凝视着江淮地区的地形。

“唐公还有何吩咐?“贾诩去而复返,低声问道。

苏曜眼皮子都不动一下,直接问道:“文和觉得,袁绍此番能有几分胜算?“

贾诩沉吟片刻:“若论实力,袁绍兵马不足,又长途跋涉,胜算难有五成之数。但有皇甫将军和关将军等人的驰援,只要陆康能顽抗到底,大家齐心协力,胜算当在七成以上,只不过“

“不过什么?“

“救庐江容易,想灭袁术怕是很难。”

“袁术割据九江,占据合肥,得其地利,又有部分江东世家支持,若是全力防守,那也不是个把月就能拿下的。如此战事迁延日久,难保不会出什么变故。”

“不过无论如何,此战过后,袁氏兄弟必有一伤,对我朝廷而言都是好事。“

贾诩的回答非常谨慎,苏曜听得微微点头,没有发表什么意见,只是沉默片刻后睁开眼睛,大步流星的就往殿外走:

“走,随我去看看那位袁家小姐。本公倒要瞧瞧,袁本初舍得下多大本钱。“

“.”

不是说三日后设宴吗?

贾诩凝望着苏曜的背影,一时间目光有些发愣。

直到今天,这位大将军随心所欲的样子,他还是很难跟上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