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娱之花瓶影帝七七家d猫猫

第1606章一桶冷水

第1606章一桶冷水

“好莱坞报道者”,不愧是业内专业权威媒体,立足现实、展望未来,他们确实展现自己的远见卓识——

毫不夸张地说,威尔-史密斯正在自己的全盛期,并且呈现上升趋势,不管是业内地位还是市场号召力都独一无二。

简单来说,“威尔-史密斯”这个名字就是招牌,不需要其他任何话语或者信息,这就足以成为观众走进电影院的理由。

从现实角度来看,威尔今年三十六岁,刚刚迈过三十五岁门槛,正好进入好莱坞男演员的黄金年龄,事业节节攀升;而安森还未年满二十二岁,简直就是毛头小子,和彼得-帕克一样是没有长大的中学生,除了“蜘蛛侠”之外真的具有票房号召力吗?

长江后浪推前浪,这是自然规律,但现在看来,时机应该还没有到来。

在安森所熟悉的那个平行宇宙时空里,尽管好莱坞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但接下来十年才是威尔-史密斯职业生涯的真正巅峰,在“我,机器人”之后,“全民情敌”、“当幸福来敲门”、“我是传奇”、“全民超人汉考克”票房四连爆——

这次,不止是北美一亿美元,而是北美两亿美元四连爆!

票房数字只是其中一方面而已,真正令人惊叹的是,这些作品的类型风格都不同,展现威尔的多样性!

一切,正如“好莱坞报道者”所说,现在的威尔-史密斯,确实势不可挡!

一侧,是威尔-史密斯,好莱坞目前最具票房号召力的顶级巨星,并且事业轨迹呈现持续上升的趋势。

一侧,则是安森-伍德,好莱坞目前新生代势力里的绝对霸主,以三级跳的姿态跻身金字塔的顶尖。

那么,当威尔遇上安森,孰胜孰负?

到底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亦或者姜还是老的辣?

某种程度上,人们的狂热也就能够理解了,从业内人士到新闻媒体再到普罗大众,就连吃瓜路人也没有例外。

北美媒体一个个煽风点火,看热闹不嫌事大,纷纷热议“蜘蛛侠2”力压“我,机器人”完成周末票房排行榜三连冠的可能性,安森超越威尔成为好莱坞第一人的吹捧更是不绝于耳,各式各样的危言耸听满天飞。

甚至业内高层也没有例外,但稍稍不同的地方在于,他们关注的是索尼哥伦比亚。

如果“蜘蛛侠2”真的能够压制”我,机器人”继续书写奇迹的话,那么安森是否超越威尔成为好莱坞第一人暂且不得而知,见仁见智;但可以肯定的是,索尼哥伦比亚真的需要拿出百分之一百二十的诚意说服安森。

在这里,“一百二十分的诚意”意味着什么,牵一发而动全身,也许其他电影公司乃至于整个好莱坞都将卷入这场风暴。

“两千万俱乐部”,这依旧是好莱坞的最高标准;但业内高层都能够嗅到异常,安森追求的目标不仅如此,否则过去的整个2003年,安森和好莱坞电影公司的拉锯就不会如此胶着紧绷了,而现在伴随“蜘蛛侠2”的爆发,事情悄悄发生变化。

接下来,就看索尼哥伦比亚的了。

于是,一个两个纷纷拿出爆米花和可乐,二郎腿架在办公桌上,期待一场精彩好戏,完全控制不住自己的亢奋。

混乱,嘈杂,喧嚣,宛若万花筒一般。

在这一片热闹之中,二十世纪福克斯显得格外坚定决绝,以斩钉截铁的姿态向好莱坞展现出了信心:

我们注意到今年暑期档格外活跃,目前已经有两部电影首映周末票房突破一亿美元,创造历史书写奇迹,谁知道呢,也许接下来我们即将携手见证第三部?

就是如此自信!

而且,不仅如此,二十世纪福克斯的宣传也彰显霸气,以百分之百的信任站在威尔身后表示支持。

从刊登在“洛杉矶时报”的官方通稿就能够窥探到冰山一角了:

“谢谢,下一个。”

这篇报道选择了威尔在首映式接受采访的话语,展现从容不迫的底气,以这样的姿态证明威尔蒸蒸日上的事业曲线,不要说区区一个安森了,即使是莱昂纳多登场,在暑期档票房市场里他也没有怕过任何人。这句话,由其他人说来,可能就是狂妄自大、目中无人;但由威尔来说,无数次证明自己无数次打破质疑无数次奠定基础的那份底蕴,却具有强大的说服力,瞬间,整个电影市场沸腾起来。

那些对“蜘蛛侠2”或者“我,机器人”根本不感兴趣的观众,那些本来没有打算进入电影院打发时间的观众,那些对电影兴致缺缺的观众,那些喜欢威尔-史密斯却不喜欢科幻类型的观众……全部瞩目过来。

热浪,全面引爆。

世界,一片嘈杂,一片喧嚣。

2004年的夏天,因为“蜘蛛侠2”而变得截然不同起来,一切的一切似乎被卷入飓风之中,眼花缭乱,应接不暇。

在好莱坞内部,人们有瞩目的焦点,暗潮汹涌;在好莱坞外部,人们也有热议的话题,沸沸扬扬。

甚至于打破好莱坞的界限,不止电影、娱乐、艺术产业投来视线而已,强势出圈,演变为一股浪潮。

万众瞩目的暑期档,居然还在持续刷新历史,将北美盛夏的狂潮推向全新高度,整个行业窸窸窣窣地躁动不已。

按照往年市场规律来看,暑期档的高峰在五月六月已经爆发完毕,从七月到八月应该是渐渐回落的过程;而今年更是如此,因为“蜘蛛侠2”上映前两周的井喷,一鼓作气地将市场能量抽空,可以预见的是,后续市场的票房表现应该会出现大幅度回落——

毕竟,市场容量有限。

但是,意外出现了。

安森和威尔的“新老之争”重新点燃市场热情,这也是新闻媒体以及电影公司不遗余力地推动话题热潮的重要原因,期待着话题强势出圈,进一步挖掘市场潜力,让目标群众之外的观众也纷纷进入电影院。

眼前正在上演的狂潮,让期待值再次攀升。

然后,“我,机器人”登场了。

从首映式开始浩浩荡荡扩散的热浪,却在媒体综评揭晓的刹那坠入冰窖,极与极之间的自由落体杀了所有人一个措手不及,以至于手忙脚乱,这显然是人们没有预料到的情况。

五十九分。

“我,机器人”媒体综评不及格。

在二十世纪福克斯的自信满满面前,在持续刷新高度的狂热之中,苛刻刁钻的影评人迎头给了一桶冷水。

瞬间清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