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写出师表,你北什么伐呀!洛水秋风
第955章 改革?这是在对抗人性!
小
大
眼看秦桧的嘴张了好几次,但却啥都没说出来,刘禅顿时担心坏了。
“秦副相,你是不是还是不舒服?
要不朕再找太医给你看看?”
听见太医俩字儿,秦桧顿时感觉自己的头皮发麻。
我特么马上就要把思路理清了,又被你给吓断了。
既然脑子已经成了一团浆糊,秦桧干脆也不急了,顺着刘禅的话就谢恩道;
“谢官有挂念,臣无事。”
“真的没事儿?”
“真的没事!”
“既然没事儿的话,那咱还是继续谈正事儿吧。”
说完了之后,刘禅就又接着问道;
“秦副相不会也认为朕下的圣旨有问题吧?”
刘禅主动这么一问,秦桧的思路倒是一下子回来了。
但是吧,又出现了新问题。
这个问题该怎么回答?
说自己认为有问题?
那岂不是直接和官家站在了对立面?
不行,这是找死之道,得先迂回一下儿。
心里这么决定了之后,他便笑着回道:
“官家,臣怎么会认为您的圣旨有问题呢?”
“真的?”
“那必须真的啊。”
秦桧的本意是打算来个先扬后抑,搞一招我不反对你的圣旨,但具体的细节咱是不是再完善完善?
结果他刚这么一说,刘禅就激动的两手一拍。
“那就没问题了,散朝吧。”
这一句散朝,差点儿又把秦桧搞懵逼了。
眼看大臣已经准备行礼散朝了,秦桧也顾不上再想那么多了。
“等一下。”
听见这话,刘禅疑惑的看向他。
“秦副相,你还有什么事儿?”
“官家,那个......臣也认为您的圣旨没什么问题。
但有些细节,是不是还应该再讨论一下?”
“嗯?
你想讨论什么细节?”
看着刘禅在问这话之时微微眯了眯眼,秦桧不自觉的往后退了一步。
虽然官家一直在笑着跟他说话,但刚才那个眼神儿,他莫名的就感觉到了一丝危险。
但退了一步之后,他很快就下定了决心。
今天这事儿,不能让。
如果算上这一次,这已经是大宋历史上第三次尝试按区域进行录取。
第一次发动这个提议的人,叫做欧阳修。
欧阳修在大宋文坛的地位毋庸置疑,他的改革也确实成功过一次,但最终还是在南方系的反扑之中落寞收场。
第二次推动改革的则有两个人,分别是司马光和王安石。
作为新党和旧党的领军人物,两人的政治观点可谓大相径庭。
但两人都意识到了南北存在巨大现实差距的背景之下,全通统考统取对于国家稳定的巨大危害。
因此,两位政治观点针锋相对的政坛领军人物,在几乎相同时间里,从各自的立场推动了这项改革。
但最终,仍然逃不过虎头蛇尾。
归根结底,就在于这种改革动了既得利益者的根本。
秦桧对这一段历史心知肚明,他也能看出来刘禅的决心。
但他并不认为这样的改革能成,因为这个改革看似只是改变了科举录取的方式。
但实质上,他要对抗的却是人性。
甚至,是人性中相对美好的那一部分,即封妻荫子的本能。
任何一个取得了高官厚之人,都会本能的想把这些东西原原本本的传给自己的子子孙孙。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除了从小就加强对孩子本身的教育之外,还需要堆积其他大量的资源。
比如更好的教师,更优渥的环境等等一切有利于提升子女竞争力的资源。
而且,这种资源的累积仅靠某一个家族一般是不够的,所以联姻或者其他形式的结盟自然而然的就会形成。
整个资源累积的过程之中,甚至不需要任何违法乱纪的手段,便可以合情合理的完成。
如果仅从这个家族或者这个地区的角度来看,这其实并没有什么问题,甚至是一种好的现象。
但如果放大视野,放在全国的角度来考虑,问题就出现了。
因为,任何资源都是有限的。
某一个家族或者地区占有的多了之后,其他地方占有的必然要少。
如果这个时候,国家不能出面干预的话,占有资源更多的地区,便可以通过滚雪球的方式越占越多。
直到把所有人的资源据为己有,实现家族或地区的极度繁盛。
但与此同时,其他失去一切资源的地区,要么彻底沦为附庸,要么揭竿而起。
无论哪种,对于国家来说,都是灾难。
对于这些问题,秦桧当然能看得清楚。
但也正因为看得清楚,他才会认为这事儿根本就不可能成功。
因为,这是在与人性对抗。
别说他秦桧对抗不了这种人性,就连岳飞,他也不相信能够对抗。
岳飞会放任自己的家族在他之后,迅速陷入衰落吗?
不管别人信不信,反正他不信。
既然如此,那又去折腾一场必然失败的改革呢?
想到这里,他决定不再拐弯抹角了,直接开口说道:
“官家,刚才沈大人说的话,其实也有一定的道理。
尤其是江浙淮地区学子如云,而且这些地区的学子水平综合来看也是全国最高的。
本来他们之中的很多人都很有希望能为国效力的,但如果按区域录取的话,他们之中的很多人可能就要因些而流落民间。
这不仅仅是朝廷的损失,也是对他们的不公平。
因此,臣请官家三思。”
秦桧的话说完了之后,便认真的向着刘禅做了个揖。
看着眼前脸色认真的秦桧,刘禅一下子笑了。
“秦副相以为,朕的改革对他们不公平?”
看到刘禅的笑脸,秦桧愣了一下之后才说道:
“官家,臣是认为对那些有真才实学的人不公平。”
秦桧的话说完了之后,刘禅并没反驳,而是看着他说道:
“秦副相刚才说到了真才实学,那朕倒是有个问题想问你一下。”
刘禅这么一说,秦桧本能的就警惕了起来。
“官家您请讲。”
“朕前段时间听说了一个学子叫季明礼,在他小的时候,家里只有几亩薄田。
全家劳作一年,甚至吃不上几顿饱饭。
所以,那个时候他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天天吃上饱饭。
后来朝廷收复了安南之后,他家便举家迁到了安南。
到了安南,朝廷分了地,经过几年开垦之后,他家很快就吃上了饱饭。
甚至,家里也有了余财。
有了余财之后,他才进了私塾。
但因为开蒙太晚,纵然他日日头悬梁锥刺骨,但也只能勉强通过乡试而已。
再往上的考试,他则是连考连败。”
说到这里,他认真的看向了秦桧。
“秦副相你来告诉朕,像季明礼这样的人,算不算是有真才实学的人?”
“秦副相,你是不是还是不舒服?
要不朕再找太医给你看看?”
听见太医俩字儿,秦桧顿时感觉自己的头皮发麻。
我特么马上就要把思路理清了,又被你给吓断了。
既然脑子已经成了一团浆糊,秦桧干脆也不急了,顺着刘禅的话就谢恩道;
“谢官有挂念,臣无事。”
“真的没事儿?”
“真的没事!”
“既然没事儿的话,那咱还是继续谈正事儿吧。”
说完了之后,刘禅就又接着问道;
“秦副相不会也认为朕下的圣旨有问题吧?”
刘禅主动这么一问,秦桧的思路倒是一下子回来了。
但是吧,又出现了新问题。
这个问题该怎么回答?
说自己认为有问题?
那岂不是直接和官家站在了对立面?
不行,这是找死之道,得先迂回一下儿。
心里这么决定了之后,他便笑着回道:
“官家,臣怎么会认为您的圣旨有问题呢?”
“真的?”
“那必须真的啊。”
秦桧的本意是打算来个先扬后抑,搞一招我不反对你的圣旨,但具体的细节咱是不是再完善完善?
结果他刚这么一说,刘禅就激动的两手一拍。
“那就没问题了,散朝吧。”
这一句散朝,差点儿又把秦桧搞懵逼了。
眼看大臣已经准备行礼散朝了,秦桧也顾不上再想那么多了。
“等一下。”
听见这话,刘禅疑惑的看向他。
“秦副相,你还有什么事儿?”
“官家,那个......臣也认为您的圣旨没什么问题。
但有些细节,是不是还应该再讨论一下?”
“嗯?
你想讨论什么细节?”
看着刘禅在问这话之时微微眯了眯眼,秦桧不自觉的往后退了一步。
虽然官家一直在笑着跟他说话,但刚才那个眼神儿,他莫名的就感觉到了一丝危险。
但退了一步之后,他很快就下定了决心。
今天这事儿,不能让。
如果算上这一次,这已经是大宋历史上第三次尝试按区域进行录取。
第一次发动这个提议的人,叫做欧阳修。
欧阳修在大宋文坛的地位毋庸置疑,他的改革也确实成功过一次,但最终还是在南方系的反扑之中落寞收场。
第二次推动改革的则有两个人,分别是司马光和王安石。
作为新党和旧党的领军人物,两人的政治观点可谓大相径庭。
但两人都意识到了南北存在巨大现实差距的背景之下,全通统考统取对于国家稳定的巨大危害。
因此,两位政治观点针锋相对的政坛领军人物,在几乎相同时间里,从各自的立场推动了这项改革。
但最终,仍然逃不过虎头蛇尾。
归根结底,就在于这种改革动了既得利益者的根本。
秦桧对这一段历史心知肚明,他也能看出来刘禅的决心。
但他并不认为这样的改革能成,因为这个改革看似只是改变了科举录取的方式。
但实质上,他要对抗的却是人性。
甚至,是人性中相对美好的那一部分,即封妻荫子的本能。
任何一个取得了高官厚之人,都会本能的想把这些东西原原本本的传给自己的子子孙孙。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除了从小就加强对孩子本身的教育之外,还需要堆积其他大量的资源。
比如更好的教师,更优渥的环境等等一切有利于提升子女竞争力的资源。
而且,这种资源的累积仅靠某一个家族一般是不够的,所以联姻或者其他形式的结盟自然而然的就会形成。
整个资源累积的过程之中,甚至不需要任何违法乱纪的手段,便可以合情合理的完成。
如果仅从这个家族或者这个地区的角度来看,这其实并没有什么问题,甚至是一种好的现象。
但如果放大视野,放在全国的角度来考虑,问题就出现了。
因为,任何资源都是有限的。
某一个家族或者地区占有的多了之后,其他地方占有的必然要少。
如果这个时候,国家不能出面干预的话,占有资源更多的地区,便可以通过滚雪球的方式越占越多。
直到把所有人的资源据为己有,实现家族或地区的极度繁盛。
但与此同时,其他失去一切资源的地区,要么彻底沦为附庸,要么揭竿而起。
无论哪种,对于国家来说,都是灾难。
对于这些问题,秦桧当然能看得清楚。
但也正因为看得清楚,他才会认为这事儿根本就不可能成功。
因为,这是在与人性对抗。
别说他秦桧对抗不了这种人性,就连岳飞,他也不相信能够对抗。
岳飞会放任自己的家族在他之后,迅速陷入衰落吗?
不管别人信不信,反正他不信。
既然如此,那又去折腾一场必然失败的改革呢?
想到这里,他决定不再拐弯抹角了,直接开口说道:
“官家,刚才沈大人说的话,其实也有一定的道理。
尤其是江浙淮地区学子如云,而且这些地区的学子水平综合来看也是全国最高的。
本来他们之中的很多人都很有希望能为国效力的,但如果按区域录取的话,他们之中的很多人可能就要因些而流落民间。
这不仅仅是朝廷的损失,也是对他们的不公平。
因此,臣请官家三思。”
秦桧的话说完了之后,便认真的向着刘禅做了个揖。
看着眼前脸色认真的秦桧,刘禅一下子笑了。
“秦副相以为,朕的改革对他们不公平?”
看到刘禅的笑脸,秦桧愣了一下之后才说道:
“官家,臣是认为对那些有真才实学的人不公平。”
秦桧的话说完了之后,刘禅并没反驳,而是看着他说道:
“秦副相刚才说到了真才实学,那朕倒是有个问题想问你一下。”
刘禅这么一说,秦桧本能的就警惕了起来。
“官家您请讲。”
“朕前段时间听说了一个学子叫季明礼,在他小的时候,家里只有几亩薄田。
全家劳作一年,甚至吃不上几顿饱饭。
所以,那个时候他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天天吃上饱饭。
后来朝廷收复了安南之后,他家便举家迁到了安南。
到了安南,朝廷分了地,经过几年开垦之后,他家很快就吃上了饱饭。
甚至,家里也有了余财。
有了余财之后,他才进了私塾。
但因为开蒙太晚,纵然他日日头悬梁锥刺骨,但也只能勉强通过乡试而已。
再往上的考试,他则是连考连败。”
说到这里,他认真的看向了秦桧。
“秦副相你来告诉朕,像季明礼这样的人,算不算是有真才实学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