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子野心圆盘大佬粗

第三百九十一章 屠龙少年

隋朝开科举之先例,大唐逐步完善,但真正的集大成者,其实在清朝。首发免费看书搜:一起看文学

倒不是清朝很牛逼,而是它赶上了,到了清朝时候,科举已经发展了一千多年,经过各朝各代修补填充,去芜存精,科举已经成为一套非常严谨和成熟的取士政策。

而在当下的大唐,科举需要修改的地方很多,李琩不敢大改,但是适当的变动一下,对于整个国家都是非常有好处的。

“隋文帝开皇三年,下诏停止“操人主之威福,夺天朝之权势”的州郡中正官员品评人物之权,令诸州每岁贡士三人,开皇十八年,又下诏:京官五品以上、总管、刺史,以志行修谨、清平干济二科举人,隋炀帝时,始建进士科,至今已经百余年,”

朝会上,萧华道:

“九品中正制自隋而绝,新开科举,我大唐发扬光大,不拘一格选拔人才,至今为止,进士及第者,共计2356人,当今天下官员,进士出身者446人,皆为秀异之才,陛下取士之心急切,但是这种事情,是要慢慢来的。”

朝会刚开始的时候,李琩就抛出了一个话题:科举还有哪些地方可以完善,大家议一议。

而殿内众臣,现在没心思去改革科举,因为最近的事情不少,一来,裴耀卿将运河修成了,尾款交付,工程验收、试行通航等等诸事,都在开展。

再者,各地的钱监已经开始兴建,还有南诏的使者马上就要到了,还要准备谈判事宜。

今年的科举马上开考,这个时候谈改革,似乎没有那么必要吧。

皇城是一刻都不得闲的,而且自从李琩继位之后,加班的时候还挺多,皇城的官员们已经从天宝时期的松懈状态,逐步进入开元早期的繁忙紧张。

李琩等到萧华说完,这才徐徐道:

“不谈别的科目,今年的进士考生名单,朕已经看过了,其中多数考生,与朝堂诸卿,或为旧时座师,或为族中亲长,或为本署长官,或为同乡老辈,或为纽带姻亲,此中巧合,是偶然吗?”

殿内瞬间安静下来,大家也一下子搞清楚了,陛下到底是冲着什么来的。

去年一下子录取了那么多人,而且还都给安排了,这样的前车之鉴,很多人就开始让家中子弟今年出来,占据考生名额,直接导致的结果就是,今年报考进士科的考生当中,贵族子弟的数量比往年翻了一番。

李琩能乐意吗?朕特么是寒门取士,你们跟我来这一套?

其实大臣们之所以这么做,肯定是还掌握到诀窍了,因为去年李琩在殿试的时候,对那些进入殿试的考生,并没有怎么考核,也没有做出什么有价值的判评,来来回回都是那几句。

很明显,皇帝分不清好坏。

没错,一点都没错,大唐的科举分为省试和殿试,省试是尚书省,殿试是皇帝。

省试的时候,可不是一个考官,而是三十余名考官加上一个主考官,四个监考官,这么多人去评判,都会因见解不同而争吵起来,何况殿试只有李琩一个。

他无论怎么评价,都会被人抓住瑕疵,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夸奖那些士子,不要夸的太离谱,不温不火就好。

因为既然已经被省试给选拔上来了,那么肯定不会差到哪去,夸这些士子,也是在称赞那些主考官有眼光。

但是这样一来,就会被官员们认为,皇帝的殿试非常松,不卡人儿啊,大家的机会很大啊。

这时候,卢奂拿出了今年的名单,令人放在大殿中央,随后道:

“能人不少啊,很多请托至我这里,甚至都到了陛下皇后那里,想以这样的方式跳过省试,在我这里是行不通的,凡有请托者,我已经全部划掉了,撤销了七百八十六人的报考资格,由地方州县递补,所以今年的进士科,要延迟两个月进行。”

根据六维空间理论,你只要通过六个人,就可以与那个想联系的人联系起来,这个人可以是任何人,包括皇帝。

李琩这边,都有三个人请托呢。

大唐的科举,其实拼的还是关系和门路,进士党和任子党的矛盾就在这上面,一个要杜绝走门路,一个坚决走门路。

李林甫也是皱眉看向殿内诸臣:

“脑子用不在正经地方,这事没完,本相会严查的,都有谁在其中玩猫腻,一经查证,绝不宽赦。”

他是有这个资格说这话的,因为他没有暗箱操作,身为首相,李林甫很清楚哪些事是万万不能做的,做了就是把柄。

大唐的科举,几乎每年都闹笑话,屡见不鲜了。

远了不说,开元年间,教坊司有一个音声博士,极得李隆基宠幸,于是这个人便上奏:臣女婿王如泚,见应进士举,伏望圣恩回授,乞一及第。

什么意思呢?我女婿很有才,今年考进士,希望圣人让他中了。

听起来是不是很离谱?一个艺人,给女婿要进士?

嘿嘿,更离谱的来了:上许之,宣付礼

部宜与及第。

李隆基竟然答应了......

好在李林甫知道之后,给拦住了,要不然真成天下笑柄了,这就是为什么李隆基后来想给元载及第,没好意思直接点,而是让陈希烈去操作。

都跟玩儿似的,过家家呢。

眼下的朝臣,可都是伺候基哥过来的,自然在科举上面,也都很敷衍,当回事的没几个,因为在开元后半时期,进士几乎就没有起来的,坐镇朝堂的,都是大官后代。

进士的上限,似乎已经被掐断了。

李琩环顾殿内,沉声道:

“《礼记·王制》载:大乐正论造士之秀者,以告于王,而升诸司马,曰进士。而科举之进士,寓进而为士者,可进授爵禄也,朕愿视之为国宝,赐其以尊荣,授其与爵禄,然当今朝野,进士凋敝,非朕所愿,改革之事,迫在眉睫,卿等焉能误国,误朕,误我天下寒士?”

这话一出,任谁也能听的出,陛下改革之心是非常坚定的,不改不行了,人家卢奂都给你推后两个月了。

既然延期,那么抵京士子的一应开销,自然是要算在朝廷头上。

李林甫也不含糊,直接让户部拨款,供应留京士子,直至开考。

而李琩则是在放了几句狠话之后,结束朝会,让这些人有个心理准备,因为不过几天,他的新的科举方案就是推出来了。

.......

改革科举,这是分蛋糕。

任何时候,蛋糕都是那么大,只是看谁吃的多,也就是说,李琩一旦决定动科举,关中集团就必须让利,不让利等于改不动。

凭白让人让出自己的既得利益,这是非常困难的,而科举为什么这么牛逼,就是因为它将这个分蛋糕的过程,表达的非常公平。

那么一旦公平建立,谁去破坏,谁就是坏蛋。

朝堂衮衮诸公,正人君子,谁愿意脑袋顶上扣个“坏蛋”的名声呢?张口仁义道德,闭口道德仁义,谁都爱惜自己的羽毛啊。

那么当下,很多人都看的出,皇帝是站在进士党这边的,而且态度强硬。

那么这个时候,你不能去反对他,应该暂时先顺着来,然后在科举上面捣鬼,将进士党的弊端全都展现出来,那时候不用你劝,皇帝也会回头的。

做事嘛,走直线不行,可以拐弯嘛。

紫宸殿,

“朕以前还不知道,近来找了很多人询问之下,才知道我大唐之科举,实是乌烟瘴气,你们几个,一个也跑不了,都有责任,”

李琩站在殿内,怒斥着下方的十余名中枢大佬,他是真的怒,因为他以前还天真的以为,科举就算不怎么公平,至少还有一点,现在他才知道,大唐的科举,没法说了。

你能想象到,贡院考场内,考生可以交头接耳,行动自由吗?

你能想象抓到小抄,没有任何惩罚吗?

你能想象错过开考时间,还能托关系进来吗?

你能想象,你要的考试的题目,其实在很久之前,你就已经提前知道了吗?

......

各种无法想象的事情,都在贡院发生过,而这些事情,几乎所有官员,对此都是避而不谈的,是大家默认的潜规则。

李琩现在要不是皇帝,卢奂都不会告诉他。

他原本以为科考舞弊只是个例,没曾想,竟然是常情。

历史上,杜牧参加科举,他的《阿房宫赋》得到当时的考官太学博士看中,举荐为头名,但是当时前四名已经内定了,轮不到杜牧,但是杜牧的文章诗赋又实在太硬,不给他头名说不过去。

于是只能以品行不端扣分,成了第五名。

这还是京兆杜呢,换成寒门,早就不知道被踢到哪个犄角旮旯了。

“科举一直都是右相管着,你知道不知道这些事情?”李琩开始冲着李林甫去了。

所有的这些科举问题,都是处在规则之外的,所以皇帝发怒,臣子们只能受着,因为你确实错了,又没有冤枉你。

李林甫视线下移,没有吭声,因为他知道,陛下不是真的让他回答,其实还没骂完呢,等到骂完再说吧。

“朕还纳闷,几十年来的进士,近千之多,能够进入中枢的,有几个,来来来,你们给朕算算,哪几个是先帝时期进士出身?”李琩环顾众人道。

有一个,谁呢?宋璟的侄子,度支郎中宋遥,这还是宁王举荐的。

就当下的紫宸殿中,一个李隆基时代的进士都没有,裴耀卿是武周时期童子举,崔翘是武周时期拔萃科,裴敦复倒是开元朝冒头的,但走的是武举的堪任将帅科,苗晋卿武周时期进士,死了的严挺之也是武周进士......

剩下在座的,就都是门荫了。

有人要说了,进士们还年轻,还没有爬上来呢,等到武周时期的进士下去了,他们才能上来。

错了,进士不年轻,大唐参加进士科的,是所有科目中平均年龄最大的。

就李琩刚刚能想到的这几个进士,宋遥、苗晋卿、严挺之,你看他们的姓氏,他们的姓氏决定了,就算亲爹是大官,他们也得走科举正途,没错,是有门荫,但是门荫也是要排队的。

张九龄够牛逼了吧?也是进士及第,儿子呢?混了个县令。

李琩噼里啪啦的骂了一大通,这才坐下来喝水。

喝水是有学问的,意思就是暗示这些人,朕骂完了,你们可以说话了。

“都是臣的错,”李林甫大包大揽,选择一人背锅,道:

“是臣失职,没有监管好,以至酿成巨大的人才损失,臣请陛下惩治。”

看似在请罪,实际上人家还是在劝李琩,不要追究了,这事没法追究,牵扯的人太多了。

他当首相,必须结党,怎么结党?不给人家好处,人家能跟你混?方方面面都要照顾到,一个地方没照顾到,做事就会出问题。

大唐自从开了荐举的先例,中枢在审查考生档案的时候,优先看的,就是你的举荐人是谁,举荐人越牛逼,你及第的希望就越大。

曾经是宁王和玉真公主,这两人只要举荐,基本等于中了。

这可不是胡扯,考官们在每年的科举之前,都会根据举荐名单预先拟定录取名单。

举荐名单叫做公荐,拟定录取名单叫做通榜,而通榜往往与最后的榜单,重合度极高。

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考生还没考,大家就大概知道,谁会及第。

这特么不是玩呢?

“什么叫担当,这就是担当,”李琩指着李林甫,朝众人道:

“都是右相的错吗?你们就没有错吗?人家都替你们顶着了,如果科举还像从前那么办,那么敷衍于事、内外勾结,朕知道一个,杀一个,绝不姑息!”

裴耀卿干咳一声,道:

“确实要整顿一下了,真是触目惊心......匪夷所思啊......”

既然李林甫都顶了,他就没必要认了。

韦陟也赶忙附和:

“整顿科举,已是迫在眉睫,应立即着手计划。”

在座的,李林甫、他、韦陟、萧华、卢奂,这是担任主考官次数最多的几个,里面的内幕,他们最清楚了。

就是从张说开始,进士算是倒了血霉了,没有绝对的实力和才华,上升途径基本断绝。

这个人非常复杂,他既是文坛大家,赋诗文,倡风骨,重意蕴,掌文学之任三十年,先后推荐了张九龄、贺知章、王湾、孙逖等文坛巨匠,但是呢,他执政后期完全变了。

所以历史上将张说定性为武则天晚期到唐玄宗早期之间,朝堂形势变幻的承上启下代表人物。

也就是说,进士不行了,不是张说的锅,他只是履行了李隆基执政理念。

张说不是进士,他是制举出身,但终究是沾了科举的光,以士子身份参加了武周时期贤良方正科,应诏策论第一。

屠龙少年,终成恶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