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辰安的科举之路九亿少女的梦梦

第 461章 以牙还牙

当礼部尚书战战兢兢地呈上西域三十六国使团的

"贡品清单

"时。

苏辰安站在朝堂之上,表面上神色如常,内心却掀起了惊涛骇浪,也是没忍住骂出一句厚颜无耻。

他盯着那份清单上的数字,几乎要气笑了——琉璃盏十对、夜明珠二十颗、锦缎百匹......

这些所谓的

"贡品

",与其说是来朝拜,不如说是来打秋风的!

怪不得满朝文武就没有一个脸上有一丝喜色的,那群糟心的家伙。

这哪是进贡?这分明是来抢劫的!

苏辰安在心里暗骂一声,眼神扫过朝堂上诸位同僚的脸色。

户部尚书额头冒汗,兵部尚书眉头紧锁,礼部尚书更是面如土色——

显然,所有人都知道,这次的外邦使团,根本就是一群披着朝贡外衣的强盗。

以往的历史上,番邦进贡本该是彰显国威、充盈国库的盛事。

汉朝时,西域诸国进贡的汗血宝马、和田美玉,哪一样不是价值连城?

唐朝时,波斯、大食的商人带着香料、宝石、珍禽异兽前来朝拜,换回去的不过是天朝上国的丝绸和瓷器,双方各取所需,皆大欢喜。

可到了他们这儿倒好,这群人空手套白狼来了!

苏辰安的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朝笏,思绪飞快转动。

他忽然想起自已曾经研究过的历史——宋朝时,西夏和辽国也曾玩过类似的把戏。

他们每年派使臣来

"朝贡

",带的不过是些粗制滥造的皮毛、药材,却要换走宋朝大量的金银、丝绸、茶叶。

宋朝为了维持

"天朝上国

"的面子,不得不一次次忍气吞声,最终导致国库空虚,边关军备松弛。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哪怕这历史早就已经拥有不同的主线。

苏辰安在心中冷笑,但这一次,绝不能重蹈覆辙。

硬碰硬自然不行。

直接拒绝,显得小气;武力威慑,又显得霸道。

最好的办法,就是用魔法打败魔法——既然对方不要脸,那他们也不必给对方留什么颜面。

他忽然想起明朝时的一个典故。

当年倭寇猖獗,屡屡骚扰沿海,明朝朝廷最初也是束手无策。

直到后来,有一位大臣想出了一个绝妙的计策——他命人在沿海各处张贴告示,高价收购倭寇的首级。

结果沿海渔民、商贩纷纷自发组织起来,见到倭寇就杀,提着人头去领赏。不出三年,倭寇之患竟不攻自破。

既然他们想占便宜,那就让他们占个够!

苏辰安的嘴角微微上扬,一个缺德的计划在他脑海中逐渐成形。

他抬头看了看龙椅上的皇帝,对方也正若有所思地望着他,眼中闪过一丝询问之色。

苏辰安深吸一口气,看到已经闹哄哄的朝堂,都在争论着要不要来一点兵力震撼。

苏辰安也不磨蹭踏出两步出列奏道:

"陛下,不可,臣有一策......

"

他的声音不疾不徐,却字字铿锵。

苏辰安突然开口,让整个朝堂都安静了下来,毕竟安澜伯可不是一般的智计百出。

刚才对方一直没有说话,大家也只当他是对这方面还未了解,没有什么好的对策。

却不想在大家争论的时候,对方就已经捋清楚了所有。

大家都是一副洗耳恭听的模样,跟刚才那闹哄哄的模样截然不同。

苏辰安,看到大家也没有反驳他,为何不可。

顺利的说出了自已的想法,毕竟,这种事情本身就是对方先不要脸的,他这个年轻人也只是以牙还牙而已。

"各位大人,当着对方秀一秀兵力,反倒显得我朝心胸狭隘。

"

皇帝挑眉:

"苏爱卿有何高见?快快说来。

"

苏辰安从容道:

"臣以为,不如以彼之道还施彼身。

他们既以'朝贡'之名行打秋风之实,我们何不将计就计?

"

他详细道来:首先大张旗鼓地准备迎接使团,让沿途州县热情款待,美酒佳肴管够;

其次在京城举办

"万国博览会

",让各国使臣

"自愿

"展示特产;最后...

"最后让商部出面,以'促进贸易'为由,将他们的货物高价卖出。

"

苏辰安眼中闪过一丝狡黠,

"他们不是喜欢占便宜吗?那就让他们尝尝被'反占便宜'的滋味。

"

众位大臣也是被这一番,以彼之身,还彼之身的操作给惊呆了。

等到细细想来其中的操作之后,更是恨不得拍手叫好。

就连心中堵了多年的郁气,都有了疏通的迹象。

李璟烨更是心中畅快不已,抚掌大笑:

"妙!就这么办!

"

笑着笑着,眼神又不免露出几分伤感,要是父皇还在,想必也会一解多年郁气吧!

其实那群家伙,就是仗着他们多年的盟约,不怕他们把他们怎么样。

所以说真要起兵把他们弄死也不是什么难事,可他们那些部落联合起来,真要誓死反扑,受苦的只会是百姓。

三日后,西域使团浩浩荡荡进入京城。

为首的乌孙国使臣昂着头,一副等着被供奉的模样。

谁知刚到驿馆,就被热情的礼部官员拉去参观新开的

"互市

"。

"这是...

"使臣看着琳琅满目的摊位,目瞪口呆。

"贵使请看,

"商部侍郎笑眯眯地介绍,

"

这是我朝特意为各国使节准备的贸易盛会。

贵国的马匹、玉石,在这里都能卖个好价钱...

"

使臣还没反应过来,他的随从已经被蜂拥而至的商人围住了。

中原商贾们对这些异域商品趋之若鹜,价格抬得一个比一个高。

当晚,苏辰安在府中听着线人汇报,笑得直摇头:

"那乌孙使臣发现带去的五十匹良驹卖出了天价,现在正急着写信回国,让再送一百匹来呢。

"

姚飞雪一边哄着怀中的小绾晴,一边嗔道:

"你这招也太损了。

"

"这算什么,

"苏辰安接过咿咿呀呀要抱的儿子,

"明日还有更损的。

"

果然,第二日的宫宴上,当使臣们照例提出

"求赐

"时,皇帝和颜悦色地表示:

朝廷最近财政紧张,不过可以为他们引荐几位

"热心

"的富商...

宴会结束后,皇帝特意留下苏辰安:

"爱卿此计甚妙。不过朕听说,太子昨日又溜去你府上了?

"

苏辰安连忙告罪:

"是臣疏忽...

"

"不必紧张。

"

皇帝摆摆手,忽然压低声音,

"太子回宫后,背了一篇《谏太宗十思疏》,说是从你那两个孩子身上悟出的道理...朕很欣慰。

"

苏辰安愕然。小砚舟和小绾晴?他们除了吃奶睡觉,还能启发什么治国之道?

皇帝意味深长地笑了:

"太子说,看到弟弟妹妹无忧无虑的样子,才知道什么是'为君者当使百姓如赤子'...

"

春风穿过殿门,带着远处梨花的香气。苏辰安忽然想起那日草地上,太子放飞纸鸢时纯粹的笑容。

或许治国的真谛,本就藏在最朴素的童真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