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1章小芹的国际视野
这次小芹从上海出发,大哥没去机场送行,也没给小芹费用。柳枝暗地里用微信给小芹转了钱,可发现小芹没有接受。柳枝猜想,王树槐巴望着小芹钱不够花了,就会回头。但她猜想,小芹一定是有了自己的办法。柳枝心里一阵阵发紧,她担心小芹会不知轻重。
在柳枝看来,女人有家、有孩子才是正事。为事业付出时间,付出金钱,只要自己认为值得,多少都不为过。但一个女子,为事业,为出名付出自己的身体就太不值了。这种担忧压在柳枝心里好久了,她不知该怎么对王树槐说。
汪富贵打电话给柳枝,说小芹已经明确表示跟他分手了,还说,他会负责把在歙县拍的片子剪辑好,发布出去,尽量多宣传。但柳枝想的是,小芹长久以来和汪富贵保持着朋友关系,这次听上去这次真是斩断情丝了,那她该不会是有了新的伙伴了。是嫌汪富贵碍事了?柳枝想得直打哆嗦。她觉得,小芹很难再找到像汪富贵一样为她付出的男人,不打她的主意就算好了。
她觉得自己太幸运了,四十大几才撞上王树槐,但起个大早赶个晚集,可这收获不要太好吘。她记得王树槐说再要个孩子的话,自己虽然才生了一个,现在儿子刚一岁多,但她担心自己耽误不起,真的再长几岁生不出来了,别说王树槐怪罪她,她自己都不能原谅自己。所以,她想和王树槐去一趟香港,去那边联系那些港台的武打片,让他们来这破厂房拍戏,照王树槐说的,周边再弄些道具仓库,就可以一部戏一部戏地滚动起来了,这边就抓紧盖别墅,等自己在香港把孩子生下来,回来也好有地住。
夜幕降临,城市的喧嚣声逐渐被夜店的音乐所掩盖。这里是大都会中一个特殊的存在,一个充满着欲望和放纵的地方。
商界大佬们在这里一掷千金,买醉狂欢。他们身着昂贵的西装,手握着酒杯,身边围绕着美女和随从。他们在这个虚幻的世界里寻找着刺激和快感,试图忘却工作的压力和生活的烦恼。
而那些不得志的俊男靓女们也在这里发泄着自己的情绪。他们或许是刚刚失恋,或许是工作不如意,或许是对未来感到迷茫。他们在舞池中尽情地扭动着身体,释放着内心的压抑和不满。
夜店里的气氛不见光,这里充满了暧昧和诱惑。灯光闪烁,音乐震耳欲聋,人们的脸上洋溢着虚假的笑容。在这里,没有人会在意你的真实身份和背景,只要你有钱,有魅力,就可以成为这里的焦点。
然而,当黎明到来,一切都将恢复原样。商界大佬们将回到他们的办公室,继续为了事业而奋斗;不得志的俊男靓女们也将回到现实生活中,面对自己的问题和挑战。夜店只是一个短暂的逃避现实的地方,它并不能解决任何问题。
小芹去夜店似乎是一瞬间的选择,当她茫然无助地走在外滩街上,想着囡囡跟自己说,混上海滩是要资本的,女人的资本就是年轻、漂亮、身材好,这资本保质期短,青春不再想用都没的了,不能浪费。夜店里的鼓噪直冲到大街上,小芹的脚步不由自主的朝着这光怪陆离而来。
在吧台,她要了鸡尾酒,一饮而尽,开始用迷离的眼神环顾左右。
夜店里基本是熟客,来个新人十分扎眼。尤其那些时常光顾的行业大佬,一眼就能看出谁是第一次到这里来。
做院线的郝军,年过半百,脸上却看不到太多岁月的痕迹。头发虽然能猜到是染过的,但整个人看上去就是个不惑之年的中年人。无论男人女人,要担忧年龄,无论多大,都会有年龄焦虑。如果不担忧,好像就有的是可以替代的戏码,尤其是男人。老男人,有钱就没有办不成的事。何况郝军并不算老。
那晚,郝军一眼就瞄上了小芹。这身材,这长相,还有气质,都和这夜店里的小姐不同。看得出是个知性女子,看这酒量应该不一般。于是,郝军差身边的小姐来招呼小芹。当小姐懒洋洋地走到小芹身边时,小芹正在接电话。小姐一副厌恶的表情,还无声地骂了一句脏话,但她的嘴型让小芹听见了骂声。她没理睬小姐,挂断电话径直向坐在沙发上,左拥右抱的大佬走过去,大佬见小芹过来了,呵退了左右的小姐,用手拍拍沙发示意小芹坐,脸上的表情显得很平静。
在这个娱乐业迅猛发展的时代,院线就如同一个神秘的舞台,吸引着无数导演和制片人的目光。他们怀揣着自己的心血之作,如同虔诚的信徒般,央求着院线老板给予一个宝贵的档期。郝军算的上是第一批做院线的吃螃蟹者。不过他凭的是原来文化机构的老底子,他从来不跟人家提他是文化馆出身,但现在所谓的报业集团,文化中心,真正有场地、有指标(逢年过节一定要有演出节目,要能在全国获奖。)的还得说是脱胎于文化馆的文化中心。他被人央求都已经习惯了。
导演们为了能在院线上映自己的作品,不惜四处奔波,低声下气地请求院线老板的支持。他们深知,院线的档期就如同通往成功的钥匙,只有获得了这把钥匙,他们的作品才能在大银幕上展现给观众。
而制片人们则更是绞尽脑汁,想尽各种办法来打动院线老板。他们或许会拿出丰厚的分成条件,或许会承诺提供更多的宣传资源,只为了能让自己的片子在众多竞争对手中脱颖而出,获得一个理想的档期。
然而,院线老板们却总是显得高高在上,他们掌握着档期的分配权,如同掌握着生杀大权的裁判。他们会根据各种因素来考虑是否给予一部片子档期,而这些因素往往是导演和制片人们无法控制的。郝军在摸爬滚打中学会了讲故事,某某制片厂的某某片子,在春节档放映轰动全城。某某制片人的电影在小剧场首演,低成本制作,官宣做得好,票房大卖。这样的故事,他信手拈来。
在这个充满竞争和机遇的时代,院线与电影之间的关系若即若离,让人捉摸不透。但无论如何,导演和制片人们都不会放弃,这世上就有那么一群疯子,为了那几个小时的光影舍命又舍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