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1章 林天精神紧绷

  两翁婿回到家中,赵婉儿一脸关心地看着他们,等着他们说说今天出去办的事顺不顺利。

  “别担心,事情很顺利,工作人员不但不为难我,还顺手帮了我一点忙。”对林天来说把他文件放在最上面就算帮忙。

  “那就好,我今天特意从外面买了烤鸭回来。”赵婉儿听到这消息,高兴地回到厨房里。

  把自己炒的菜也一块端出来。

  本来想自己亲自下厨做几道大菜,但是想到自己厨艺有限,又正巧闻到烤鸭的香味,最后改变主意,直接从店里买了烤鸭回来。

  这样大家吃得开心,自己也不用花太多时间做硬菜。

  就像现在,他们回到家坐下就能吃上烤鸭了。

  配上她简单炒的菜和蒸的米饭,一顿像样的晚饭就做好了。

  林天和赵春生都不觉得赵婉儿在偷懒,毕竟他们也很久没吃烤鸭,正好今天解解馋。

  两翁婿也不在饭桌上聊公事,因为聊了赵婉儿也听不懂,反而白担心他。

  吃过饭后,林天去了书房,继续完善自己的房地产计划,他做事习惯就是这样,走一步看十步,哪怕地皮未必百分百能拿下来,但是把计划完善好总有好处。

  到了深夜,林天才回房休息。

  “媳妇,你怎么还不睡?”林天看到哈欠连天的赵婉儿问道,“你不用等我,如果我今天忙到更晚呢?”

  “你休息不够,明天早上都没精神上学,我大不了让张冬至他们做多点。”

  林天上前把媳妇手上的书拿下来,连忙催促媳妇睡觉。

  “我只是看书看入神了,忘了时间。”赵婉儿嘴硬道。

  吃过饭后,林天就去了书房,她爸都和她说了,林天最近压力大,让自己安慰安慰他。

  但是林天都没给机会她说话,就一个人去了书房,自己也不方便过去打扰他,只能等着他忙完回房里,她再好好和他说。

  只是没想到,林天回来得这么晚,两人现在都有点困,恐怕沾床就能睡,这种情况还安慰什么?

  赵婉儿觉得自己挺没用的。

  这事上什么忙都帮不上,哪怕安慰两句都做不到。

  “媳妇,怎么了?困到发愣了?”林天推了推走神的赵婉儿。

  困成这样就别逞能了,林天把毛巾拧干给她递过去,等她擦把脸后就把房间灯给熄灭了。

  就这样,还没等赵婉儿说上两句话,林天就拉着她休息。

  赵婉儿还想和林天说上两句话,旁边已经传来林天平稳的呼吸声了。

  她只能把想说的话咽回去,之后总能找到机会,想着这事的赵婉儿迷迷糊糊也睡了过去。

  第二天醒来,赵婉儿觉得没脸见自己爸,一点小事都办不到,好在他也没特意问这事。

  赵婉儿开车把两人送去上班后,自己开车来到了学校。

  她有提议过让林天把车开走,方便他工作。

  只是他拒绝了,说自己开不开车都一样。

  他又不是天天在外面跑业务的人,开不开车区别不大,偶尔需要开车的时候,他自然会把车开走。

  平时这车还是方便自己媳妇比较好。

  现在的四合院离她学校有段距离。

  最后赵婉儿也没有坚持。

  等林天这事忙完了,说不定还能再买一辆车,他们现在在钱上的事也很凑手。

  林天回到办公室,看到一半的人很忙,忙着招人,一半的人很清闲。

  因为招进来没有任何项目,想做事都没人安排。

  这么清闲的日子他们一样拿工资,多少让他们不好意思。

  每天无所事事还要假装自己很忙,老板还天天在他们面前晃悠,他们都要演不下去了。

  林天见到他们没事做也不觉得有什么问题,毕竟现在他也没办法凭空把项目变出来。

  张冬至也没空管他们,最后林天想到一件能让他们忙活的事。

  “你们整理一份工作规范和人员管理制度出来吧。”

  虽然这事不属于他们的职责范围内,但是闲着也是闲着,安排他们一些杂事让他们打发下时间,也总好过每天都在办公室里坐着发呆。

  林天这个任务下发后,大家愣了一会也试着着手做这事。

  有事做总好过没事做,这是闲了好几天后得出的感悟。

  “申请提交后,审核结果什么时候出来?”张冬至走到林天的办公室问道。

  他得算算自己还有几天时间,万一项目要启动了,人还没招回来,这不拖大家后腿了吗?

  “审核结果是五天后,然后拍卖时间应该是审核结果后的一星期后正式拍卖,你按半个月时间算吧。”林天说道。

  其实按一个月的时间来算也行,因为地皮下来后,他还需要从银行那里贷款,这里也需要花点时间。

  不过第二天贷款,流程应该会更加顺利。

  “好,我去安排一下手里的工作。”张冬至听到确切时间后出去找杜睦晨三人商量招人的事。

  普通技术人员,从学校里招就能招到,但是里面有不少重要的岗位,一个毫无工作经验的人,招回来根本不可能胜任工作。

  所以他们只能利用身边能利用的人脉资源,最好先到有工作经验的人才。

  例如有大型建筑经验的设计师、工程造价师,还有其他需要大量经验的工作。

  他们得费点心思才能招到合适的人

  至于商务人员、会计、监督管理人员,哪怕经验稍微欠缺,问题也不大。

  哪怕让他们在工作中摸索经验也来得及,因为出了点错误,也不算特别严重的事,后果大家都能承受。

  就是不同岗位之间的试错成本不一样。

  “要不我们回去问问建筑专业的教授吧?”严展冷不丁说了一句。

  建筑专业的学生哪怕上了四年课,还是太稚嫩了,学得不够深,经验也没有,他们将目光放在这群人身上,从一开始就错了。

  但是把目光转移到教了几十年书的教授身上呢?

  从这群教授里找到有过设计大型建筑经验的人,然后聘请对方不就行了吗?

  或者让他们引荐相关的专家也行,毕竟大家都在一个圈子,打听起来可方便太多了。

  请收藏本站:。笔趣阁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