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进口是“一切向钱看”?
有人认为大量进口粮食目的就是为了赚钱,甚至声称粮商为赚钱摧毁了自己的大豆产业,还将转基因技术也单纯归结为逐利之举,试图用“一切向钱看”来解释一切相关乱象。比如,一个网名叫做“野天湖”的人,它就说:“大量进口粮食,目的就是为了赚钱。曾几何时,粮商为了赚钱摧毁了自己的大豆产业。转基因也是为了赚钱。用一切向钱看来解释一切乱象,都解释得通。”
可是,它的这种观点不仅片面、狭隘,更是对复杂的粮食产业和农业科技发展的严重误解。
首先,粮食进口绝非简单的“为了赚钱”,也不是所谓的“乱象”,而是一种正常且积极的商业现象。
随着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饮食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对肉蛋奶等高蛋白食物的需求大幅增加,这就使得作为饲料原料的玉米、大豆等粮食的需求量激增。以大豆为例,我国2024年大豆进口量达1.05亿吨 ,进口大豆主要用于榨油和生产豆粕作饲料,满足国内畜牧业发展的需求,本质是为了保障居民饮食结构升级后的食物供应,提升民众生活质量,而不是单纯为了商业利益。
过去,我国进口粮食少,根源在于经济发展水平有限,民众普遍贫困,肉类消费较少,养殖场对饲料需求低,所以对进口饲料用粮的需求也少。如今进口量增多,恰恰是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国民生活水平显着进步的有力证明。我国人均耕地面积仅1.4亩,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且当前农业生产率还有提升空间,难以完全满足因需求增长带来的粮食缺口,进口粮食是基于资源优化配置和保障民生的理性选择。从国际贸易角度,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适当进口土地密集型农产品,可将有限的耕地用于种植经济效益更高、更适合国内环境的作物,提高农业整体效益,释放资源发展其他产业,促进经济全面发展。
关于“粮商为了赚钱摧毁了自己的大豆产业”这一观点,更是缺乏事实依据。
我国大豆产业面临的挑战是多方面的。一方面,国外大豆生产具有规模化、机械化优势,生产成本相对较低,在国际市场上价格更具竞争力。例如美国、巴西等大豆主产国,其大规模的种植模式和先进的农业技术,使得大豆产量高、价格低 。另一方面,国内大豆种植受土地资源限制,种植规模难以快速扩大,单产提升也面临一定瓶颈,导致国内大豆产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相对劣势。但这绝不是粮商恶意破坏的结果,而是全球农业产业格局和市场竞争的客观体现。众多国内粮商和农业企业也在积极探索提升大豆产业竞争力的方法,加大科技投入,改进种植技术,拓展销售渠道,努力推动大豆产业的发展。
再看转基因技术,指责其单纯“为了赚钱”,这种认知过于片面。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追求利润是天经地义的,这并非原罪,反而是推动产品质量提升和行业进步的重要动力。市场的自我调节机制往往比政府的市场监督更具内生动力。以转基因育种企业为例,企业和科研工作者只有老老实实做好科研工作,提升产品质量,才能获得名利双收的结果。因为一旦市场上出现产品质量不安全的报道,立刻就会掀起轩然大波。在信息传播迅速的当下,消费者对食品安全高度关注,负面消息会使企业形象受损,产品滞销,难以向全球股东交代,甚至面临倒闭风险。为了持续获取利润,企业和科研工作者会绞尽脑汁提升产品质量,实现自我监督。
事实证明,这种基于市场激励的自我约束机制行之有效,永远比单纯的依靠政府机构大监督更加有效。
转基因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有着深远的意义和价值。从提高粮食产量角度来看,转基因作物可以通过增强抗病虫害能力、提高对恶劣环境的耐受性等,有效增加农作物产量。例如转基因抗虫棉的推广,大大减少了棉铃虫对棉花的危害,提高了棉花产量,保障了棉花产业的稳定发展。在粮食作物方面,转基因技术有望解决全球粮食短缺问题,为数十亿人口提供充足的食物供应。从减少农业污染角度,转基因作物能够减少化学农药和化肥的使用量。抗病虫害的转基因作物可以降低农民对农药的依赖,从而减少农药残留对土壤、水源和生态环境的污染,有利于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许多科研机构和企业投入大量资金进行转基因技术研发,其初衷是为了推动农业科技进步,解决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挑战,而不是单纯的商业利益驱动。
所以,将粮食进口、大豆产业发展以及转基因技术等复杂问题简单归结为“一切向钱看”,则是一种不负责任的、片面的解读。
我们应该以客观、理性的态度,综合考虑经济、社会、环境等多方面因素,正确认识和理解这些现象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共同推动粮食产业和农业科技的健康发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提升。
(写于202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