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转基因,就不会有人类(下)
在中科院那间被知识气息萦绕的会议室里,讨论还在继续。
张启院士的眼神里闪烁着对科学探索的无限热忱:“基因研究的进展可谓是日新月异,每一次的突破都像是在重新勾勒我们对生命认知的宏伟画卷。就拿前段时间我们团队负责的基因表达调控研究来说,新发现的那几个调控因子,直接把以往的理论模型给彻底颠覆了,这使得我们不得不重新去深度审视基因与生命现象之间那种错综复杂、千丝万缕的联系。如今我们对基因甲基化在胚胎发育过程中的动态调控机制有了新发现,这一成果很可能改变我们对先天性疾病发病机制的理解 ,后续的研究方向和应用设想还需要我们深入探讨。”
何祚庥院士轻轻点头表示认同,紧接着接过话茬:“确实如此,基因虽小,却像是一把神秘的钥匙,紧紧掌控着生命的核心密码。这就好比我们在物理领域深入探索微观世界的奥秘一样,基因领域的研究同样是在一步步揭开生命最底层、最本质的运行规律。从量子物理的独特视角出发,微观世界所具有的不确定性与基因的突变、重组之间,说不定隐藏着某种极为微妙、难以察觉的内在联系。这种跨学科的创新思考方式,往往能够为我们开拓出全新的、充满无限可能的研究方向。比如从量子纠缠的原理去思考基因信息在遗传过程中的传递,或许能为遗传疾病的研究带来新的突破点 ,我们需要更多跨学科的交流与合作来验证这些猜想。”何祚庥院士目光如炬,眼神中满是智慧的光芒,似乎正在脑海中精心搭建着物理与生命科学之间那座无形却意义重大的沟通桥梁。
这时,时空通讯面带笑容,兴致勃勃地插话道:“二位院士说得实在是太精准了。基因,也就是我们所说的遗传因子,作为携带关键遗传信息的dnA片段,尽管它微小到肉眼根本无法看见,却如同幕后的神秘操控者,决定着一切生物从诞生到死亡的所有特性,从生命的种属类别,到成长、衰老直至死亡的全过程。如今备受大家关注和热议的基因工程,更是为我们开启了一扇通往全新未知世界的大门。记得之前我为了撰写关于基因工程的科普文章,一头扎进大量丰富的实验案例研究中,其中有个把抗虫基因巧妙导入棉花植株的实验,经过科研人员多代坚持不懈的精心培育,棉花不仅成功地抵御了棉铃虫的侵害,而且产量得到了大幅提升,这无疑是基因工程在农业领域一个极为典型且成功的应用案例,真真切切地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看得见、摸得着的改变。在医疗领域,基因编辑技术在攻克某些单基因遗传病上也展现出巨大潜力,像镰状细胞贫血,通过基因编辑有望实现功能性治愈,但其中的伦理问题和技术风险也需要我们谨慎对待。”时空通讯讲得绘声绘色,仿佛具有神奇的魔力,把众人一同带入了那片充满希望与生机的棉田之中。
张洪林研究员点了点头,顺着时空通讯的话说道:“没错,基因工程的应用前景十分广阔,这和中医里挖掘人体自身潜力的理念在某种程度上是相通的。就像中医通过调理人体的气血、经络来激发人体的自愈能力,基因工程则是通过对基因的调控来改善生物的特性。从中医的辩证思维来看,基因的表达也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同人体的生理状态受到饮食、情志、环境等多方面因素的作用。在中药炮制中,我们通过不同的炮制方法改变药材的性能,基因工程里对基因的修饰也类似于此,都是为了让事物发挥出更好的效用。比如通过转基因技术提高作物中某些营养成分的含量,和中医利用药材配伍提升药效是一个道理,都是在追求一种优化和平衡。”张洪林研究员结合中医理论,深入浅出地阐述着对基因工程的理解。
何祚庥院士接着张洪林的话说:“从科学哲学的角度来讲,无论是中医还是基因工程,都是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手段。基因工程的发展让我们能够从微观层面去理解生命现象,这和中医从整体宏观角度认识人体相互补充。以生态系统为例,基因工程在改良农作物品种时,需要考虑对整个生态环境的影响,这和中医强调人体与自然环境和谐统一的观念一致。在基因工程中,一个基因的改变可能会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就像中医里人体一个脏腑的病变可能会影响到其他脏腑,都需要我们用系统的思维去看待。而且随着技术的发展,基因检测在疾病预防方面的作用越来越大,这和中医的‘治未病’理念不谋而合,都是在疾病发生之前进行干预,只不过手段和理论基础有所不同。”何祚庥院士从宏观的科学哲学和生态系统等角度,深刻剖析了基因工程与中医理念的关联。
时空通讯听着大家的发言,心中很是感慨:“今天的讨论让我对基因工程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从生命的起源到现在,转基因一直存在,没有转基因就不会有人类。它不仅是宇宙的基本法则,也是中医的基本法则,更是一切自然现象的基本法则之一。自然界通过漫长的进化过程进行着转基因,而人类掌握基因工程技术后,其实是在加速和定向引导这个过程。中医从整体出发,注重人体自身的平衡与自然的和谐;基因工程从微观入手,改造生物的遗传特性。两者看似不同,但本质都是为了生命的更好发展。未来,我们应该把基因工程和中医等传统医学结合起来,用更全面的视角去探索生命的奥秘,解决人类面临的各种问题,无论是疾病治疗还是粮食安全等。”
张洪林研究员听了时空通讯的总结,不住地点头,脸上满是赞同的神色:“时空通讯先生说得太对了,转基因确实贯穿了生命发展的始终,是自然法则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从中医的角度深入去看,我越发觉得转基因技术将是挽救中医的一种有效科学手段。”
他微微停顿,喝了口茶润了润嗓子,继续说道:“如今中医发展面临着一些困境,比如药材质量不稳定。很多道地药材,因生长环境变化、过度采挖等因素,其药效大不如前。而转基因技术有望解决这个难题。通过对药材基因的研究和改良,我们能增强药材的抗病虫害能力,稳定其有效成分含量。就拿人参来说,野生人参生长周期长、数量稀少,通过转基因技术或许可以培育出有效成分相近,但生长周期更短、产量更高的品种,既能满足市场需求,又能减少对野生资源的依赖。”
“再者,”张洪林的眼神中透露出对中医未来发展的期待,“中医的传承和发展离不开科学的验证。转基因技术可以帮助我们从基因层面揭示中药的作用机制。以往我们只知道某些中药能调理身体、治疗疾病,但具体是如何作用的,缺乏微观层面的解释。比如黄芪,它能增强人体免疫力,我们可以利用转基因技术,研究黄芪中的成分对人体细胞基因表达的影响,从而明确其增强免疫力的具体分子机制。这样一来,中医理论就能得到现代科学的验证和补充,更有利于中医走向世界,被更多人接受。”
“而且,”张洪林加重了语气,“在中医方剂的研发上,转基因技术也能发挥重要作用。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疾病的基因靶点,利用转基因技术培育出含有特定有效成分的药材,再组方入药,实现精准治疗。这不仅能提高中医治疗的效果,还能让中医与现代医学更好地融合,为人类健康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所以说,转基因技术对于中医的发展来说,是一次难得的机遇,是挽救和推动中医发展的有力科学手段。”
时空通讯充满期待的说:“相信在科学与传统智慧的交融下,转基因技术定能绽放更耀眼光芒,造福全人类!”
张洪林目光坚定:“未来,中医与转基因技术携手共进,必将开拓医学发展的崭新天地。”
何祚庥院士满含欣慰:“跨学科融合是大势所趋,期待看到更多奇迹在这浪潮中涌现!”
张启院士则神色自信且从容,沉稳有力的说道:“如今基因研究已相当成熟,从复杂的作用机制,到基因表达产物蛋白质在生命活动中精细的调控作用,我们都已探究得十分透彻。基于这些成果,未来在多领域的应用前景将无比广阔,必将为人类的进步带来深远影响呢。”
(写于202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