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8章 流民问题
他们要么被朝廷的大军剿灭,要么就只能一直苦苦支撑下去,直到凉州地区恢复安定,不再遭受天灾的侵扰。
所以,想要轻易地撤军,谈何容易?
李渊沉思片刻后,缓缓说道:“进攻关中之事,目前还不必急于一时。即便我们能够顺利进入关中,得到的也不过是一个残破不堪的关中罢了。因此,我们现在需要做的,是积极储备粮食,收拢流民,为接下来的战略部署做好充分的准备!”
李渊的话如同一道惊雷,在众人耳畔炸响,让在场的人都不禁陷入了沉思之中。
一部分原本就心向李渊的官吏,在听到他这番话后,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
他们明白李渊的意思,也深知其中的深意。
然而,另一部分暂时委身于李渊的官吏,在听到李渊与阎忠对未来的规划后,心中却像压了一块沉甸甸的石头,心事重重起来。
这些人虽然表面上顺从李渊,但内心深处仍然向着大汉。
他们担心一旦李渊真的拿下了关中,那么关中与并州连成一片,李渊的势力将会一飞冲天。
而且,客观地说,李渊的机会确实很大。
就目前关中的局势来看,朝廷对叛军无可奈何,而叛军自身进取也有所不足,双方已经僵持不下,陷入了一种互相消耗实力的状态。
可以预见,等到双方都坚持不住的时候,李渊便可以趁机从河东杀出,一举攻占关中。
如此一来,他便能鲸吞关中,成就一番霸业。
“大将军所言甚是,在攻入关中之前,我们必须要积累大量的粮食才行。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关中站稳脚跟!”
阎忠在听完李渊的话后,也深表赞同地点了点头。
双方十多万人马在关中这片土地上展开了持续数年的厮杀。
然而,就算最终一方能够取得胜利,他们所得到的也必然是一个残破不堪的关中。
因为战争的破坏力是巨大的,无数的生命将会消逝,农田会荒芜。
回顾历史,董卓曾经为了让关中地区重新焕发生机,不惜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将洛阳的百万民众迁徙到关中。
这一举动让经历了五年战乱的关中出现了生机。
然而,好景不长,董卓被杀后,李傕和郭祀之间爆发了激烈的内斗。
这场内斗使得刚刚恢复些许生气的关中再次陷入混乱和破败。
而马超和韩遂等凉州势力,也不会放过这个机会,他们势必会趁机攻入关中,抢夺资源和地盘。
如此一来,关中地区就像是一个被反复蹂躏的弱者,根本无法承受这样的打击。
可以说,在汉末时期,关中地区经历了两次严重的人口清理。
第一次是凉州叛军的肆虐,他们烧杀抢掠,给关中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第二次则是李傕和郭祀的内斗,这场内乱让关中彻底沦为一片废墟。
由于关中地区的人口锐减,这个原本占据山川之险、具有重要战略地位的地方,在汉末时期并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相反,关东地区却因为相对稳定,成为了汉末乃至三国时期影响天下局势的主战场。
如果历史仍然按照原来的轨迹发展,那么李渊想要成功拿下关中,就必须要抓住最后一个关键的时机——在董卓迁百万之民入关中之后,趁李傕和郭祀内斗之前,迅速打进关中,夺取一个完好无损的关中地区。
否则,一旦关中地区的人口凋零,不仅无法为李渊提供助力,反而会成为他前进道路上的沉重包袱,拖累他的发展。
如果真的如此发展,李渊恐怕就只能选择向东进军,与河北地区展开一场殊死搏斗了。
毕竟,战争的本质就是争夺人口资源。
关中地区连人口都极度匮乏,即使占领了那里又有什么实际意义呢?
不过是白白浪费时间罢了。
等到天下各地纷纷燃起战火、硝烟弥漫之际,李渊根本没有足够的精力和时间去花费五六年的光阴来治理关中地区。
这涉及到一个成本的问题,李渊显然并不想让打天下的过程延续几代人之久。
“目前五郡军民共计两百三十余万,随着均田政策的推行以及北上收复定襄、云中、五原三郡之后,可以预见,并州的人口将会出现短缺的情况,无法满足新占领的三郡所需。那么,目前并州收拢流民的进展如何?”
李渊将目光投向了户曹主簿黄都,眼神中透露出一丝焦虑和期待。
黄都感受到了大将军的关注,他立刻躬身施礼,然后沉思片刻,整理了一下思绪,开口回答道:“回禀大将军,去年河北地区发生大乱,许多河北百姓为了躲避战乱,纷纷逃往我们并州。据属下统计,当时逃到并州的河北百姓约有近八万之众。然而,自从冀州刺史王芬主政冀州之后,冀州的局势逐渐稳定下来,百姓们也不再像之前那样恐慌。因此,今年从河北收拢的百姓数量大幅减少,不足三万。而且,其中还有一部分是太行山地区难以生存的黑山军前来投奔,属下将他们编户为千户,安置在了雁门郡内。”
李渊听完黄都的汇报,脸色变得凝重起来。
他原本对今年能从河北收拢大量流民抱有一定的期望,但现在看来,这个数字远远低于他的预期。
区区三万人,对于填补新占三郡的人口缺口来说,简直是杯水车薪,起不了多大作用。
“大将军,除了河北涌入的流民外,关中也有流民涌入河东以及西河,据统计,也有三万口左右!”
黄都一脸凝重地说道。
李渊听后,一愣,他原本只知道河北有流民涌入,但没想到关中也有流民涌入,这完全出乎了他的意料。
“还有关中的百姓?”
李渊面露惊讶之色,追问道。
黄都连忙点头,解释道:“是的,大将军。关中地区战乱不断,百姓们生活困苦,许多人都被迫流离失所。大部分百姓都逃往了相对安全的汉中地区,而少部分则逃向了我们河东。”